5月18日,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展览现场使用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提花机复原品展示汉代织造技艺。
展出的一尊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秦俑。
本文图片均为新华社记者李贺摄
“有人在乱动文物!”
“我们快去看看!”
5月18日上午,北京首都博物馆“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展厅中,两个充满正能量的年轻观众“见义勇为”。
走到近处才发现,并非观众乱动文物而是工作人员在演示汉代提花机的操作。
工作人员举手拉一下头上的横杆,这竟是提花机的“开关”,机器开始运作。他双手扶着两侧把手,躬起身体,用力踩下踏板,瞬间只见提花机的主体部分上有多块木头被提拉起来,自动把织物的经线与纬线分开。工作人员用梭子将纬线穿入经线,然后用一块长方形的木板将穿入的纬线与经线打紧。几个动作循环往复,织机上的布料图案便渐渐呈现出来,行云流水的动作看似简单,但手脚配合、经纬线的穿插等都很有讲究。据介绍,这件木质提花机的原型是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提花机模型。提花机的厉害之处,在于它可以通过上万根丝线,为织机编制并存储一部类似现代计算机的“二进制”编码。工人在纺织时的“选综”,就相当于对花纹进行“编程”,最终织出有图案的锦缎。让人叹为观止的是,老官山汉墓织机模型的编程方式包括滑框和连杆两种,织出的花纹有所不同。为了让当代人更好地了解认识汉代纺织工艺的高超,文物保护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实验,最终按出土的模型复制出了可实用的提花机。旁边观众感慨:“老祖宗也太厉害了!”
继续往前走,记者很快注意到有一件人气很旺的文物——出土于唐代墓葬的黄金冠饰,墓主人是李渊第五代孙女李倕。
冠饰的主体材料是金子,装饰有绿松石、琥珀、珍珠、红宝石、玻璃、贝壳、玛瑙等材料,纹饰多变。冠饰上很多小饰件下还有翡翠鸟鲜艳的蓝色羽毛,整体看起来装饰手法极其复杂,显示着这位墓主人的荣耀与尊贵。展柜旁一位观众赞叹:“这唐代的头饰真是漂亮啊。”
其实,这件让人惊艳的冠饰出土时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李倕的墓葬已经有多年,且多次遭水渗透、冲击,这件冠饰也受损严重,出土时七零八落。难以想象,专业人员用何等耐心与毅力,一点一点把这些散落在墓中泥土里的宝石提取出来,再一个个清洗干净,根据研究成果“各归其位”。如今令人惊艳的金冠饰,见证着文保工作者的执着与不懈。
“万年永宝——中国馆藏文物保护成果展”,汇集10个省区市、23家文博单位的50余件(套)文物及相关辅助展品,其中不乏国之珍宝,也有近年来重要的考古发现,还有不少精美复原件。活动还为观众介绍馆藏文物的科学认知方法与保护修复技术,全面展示我国馆藏文物保护的最新成果,展现文物保护的中国理念和中国实践。据悉,展览将持续到8月17日。
(本报记者李韵本报通讯员吴宜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