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嵌绿松石象牙杯,这件酒器的主人妇好不仅是商王武丁的配偶,更被誉为华夏历史上第一位巾帼将军。妇好墓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座能与甲骨文相印证,断定墓主人明确身份与墓葬相对年代,并未被盗掘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墓中出土的陪葬物十分丰富,发现了几千件精美的青铜器、玉器和近枚的贝壳货币,表明妇好拥有巨大的财富和权力。
妇好,这是个我们曾经陌生的名字,她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根据史料记载,“商朝的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前后立过三个王后,妇好是他的原配。妇好是一位军事家,她多次带兵出征,立下赫赫战功,卜辞有“登妇好三千,登旅万乎伐羌”的记载,意思是说,商王武丁征发妇好所属三千军队和其他士兵一万人,前往征伐羌国,在出土文物中发现有两把“妇好”的铜钺,每把重达八、九公斤,这在商朝是王权和军权的象征,有一次,武丁亲征巴方,令妇好设伏兵,巴军中伏,为妇好所歼灭,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记载,妇好曾多次主持各种类型和名目的祭祀活动,利用神权为商王朝统治服务。此外,妇好还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武丁对她十分宠爱,授予她独立的封邑,并经常向鬼神祈祷她健康长寿。然而,妇好还是先于武丁辞世。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米处。
“妇好”墓于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使这位湮灭三千多年的妇女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给予这位古代的杰出妇女以应有的历史地位。作为商王武丁的王后,妇好自然拥有王家的奢华礼遇。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妇好墓深7.5米,在这里出土了大批随葬品共计件。计有:青铜器多件,玉器多件,骨器多件,以及石器、象牙制品、陶器、蚌器、海螺、海贝等,简直就是一个商代文物博览会。更重要的是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不少都铸有妇好“二字的铭文,甚至在一件兵器上也有”妇好“的名字,学者们经过研究,得知这就是在甲骨卜辞里出现过多次的武丁的妻子妇好。
妇好为商王武丁配偶,庙号称“辛”。其墓葬保存完好,分期、年代与墓主身份清楚。墓内所出青铜礼器、武器可作为武丁时代的标准器。过去在殷墟侯家庄一带发掘的大墓均遭盗掘,破坏严重,因此对殷王室墓的面貌了解甚少,妇好墓的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憾。
妇好墓所出文化遗物显示出的商文化的多元性,表现在传承关系和同时期的文化交流方面。传承关系表现在玉器上,如红山文化中的“猪龙”,妇好墓中有相似的玉雕,但有殷墟文化自身的特点;玉璧和各式玉琮的良渚文化中比较普遍,良渚文化的玉琮多饰兽面纹,殷墟所出玉琮少见兽面纹,但在青铜上部往往以兽面纹为主纹。从玉礼器类别和各种器物上的纹饰都可以看出商文化所吸收的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因素。至于大体同时期的文化交流则更明显,早商时期受商文化影响的范围相当大,晚商时期虽不如早期势头强劲,但对周边各方国的影响和文化交流也比较明显,特别是青铜礼器。妇好墓所出文化遗物也有受周边考古文化影响的因素,如妇好墓所出的龙头刀、硬陶罐都保存原产地的特点,反映出与不同考古文化的交流。从墓内所出来自新疆的玉,产于我国广东、福建南海海域的各种贝类,不难看出商王朝的活动范围相当广阔,具有强大的影响。
发掘人所叙述发现过程如下:
年冬,全国掀起农业学寨平整土地的浪潮,殷墟小屯西北地的岗地成为被平整的目标。当时还处于“文革”期间,要保护这处遗址必须提出充分理由,但过去没有在这一带进行过发掘,对遗址内涵知之甚少。于是安阳考古工作站的同志们共同商讨,决定对重点遗址进行钻探,小屯西北地由我负责。当时岗地上种的棉杆尚未拔掉,经与小屯村负责干部协商,我们于当年11月20日开始在岗地边缘钻探、清理断崖上的文化层剖面,发现耕土层下即出现殷文化层,并很快探到了密集的夯土建筑基址。我们请村里的负责干部看了已揭示出来的遗迹现象,提出这处遗址很重要,需要保护。前来的同志认识夯土,同意保护,并表示今后也不在这里取土,保护遗址的问题得到解决。
但这片岗地距离村子很近,长期保护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考虑尽早发掘为宜。办理报批手续后,于年春季开始了对殷墟小屯西北地的发掘,参加发掘的人员有郑振香、陈志达、张之恒等,当时重点发掘建筑基址。在我负责的探方内有一座残房基,南端已被取土破坏,房基中部被灰坑打破,而灰坑之下是长方形坑的夯土,夯土较房基土坚硬且厚,通过断崖下残存的边缘形状判断,很像墓葬,于是进行钻探来确定。工人一杆探不到底,系绳下探5米多仍未到底。4、5月间天气干燥,夯土又硬,系绳下探用不上力,于是将坑的局部先向下挖,当挖到深约3米时,我与有经验的工人商量,如果一杆探不到底,加用接杆和拧杆,利用星期日工地停工,增加人手,集中力量钻探,一定要探到底,弄个水落石出。
年5月16日是星期日,上班时参加钻探的人都来了。工人们劲头很大,开始在边缘钻探,仍探不到底,最后决心在中心部位钻孔,因为如果是墓中心部位一定有遗迹现象的。由距地表深3米探至深6米。那年的地下水位是6.5米,探到深6米以下夯土变成软泥,于是加用拧杆用转动的力量下探,速度很慢,从深6米探到深约7米用了半个多小时,正在工人们吃力地推动拧杆下探时,突然探杆下陷了约70厘米,把杆下探的工人何保国紧握探杆,使尽全身的力气向下坠,探杆又下沉了约50厘米,出现硬底。工人小心翼翼地慢慢将探铲提上来,探铲内满是鲜艳的红漆皮,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大家兴奋地说,是墓葬。老工人都说,谁也没料到这地方会出座墓葬,真是意外的发现。
同年5月17日开始集中力量发掘该墓,首先找清墓口:长5.6、宽4米。对这么一座只有20多平方米的竖穴墓,我们并未抱过高的希望。墓内填红色夯土,但从上层填土中就不断出现遗物,距地表深约3米出现了大理石臼,孔内满染朱砂,色泽鲜艳。石臼的发现提高了工人的兴趣,有人说,这大概是个工匠的墓,连石臼子都埋进去了。其后相继发现了几层文化遗物,以接近椁顶的第6层出土器物最多,共有80件,其中最重要的是3件象牙杯,另有3面铜镜和大石蝉、骨笄、骨刻刀等。由于不断有遗物出土,工地的气氛十分活跃。有位小青年问会不会出个“虎头彝”(指圈觥),小屯的技工崔师傅说,说不定会出个虎头彝虎,让你开开眼,旁边的人都笑起来。发掘逐渐接近水面,夯土变成软泥,水面以上的发掘告一段落,也取得可喜的成果。
6月6日开始水下部分的发掘,戴忠贤、屈如忠同志也参加进来。但供电局没有送电,那天天气好,就用辘轳绞水发掘,不多时中部出土了2件玉簋,北边的大型铜器开始显露,最先露出水面的是东北角的大方鼎,围观的人喊“铜轳”。大型铜礼器的出现令人惊喜,但靠人力发掘开始有困难,于是停止发掘,与安阳市供电局联系解决了供电问题。次日送电,9:00以后气温上升,开始分组轮流下水操作,从椁室中部向一挖,很快进入棺室,棺内布满玉器,开始是一件件向上传递,有人取出玉戈,有人捞出石人,但发掘水墓要尽量赶时间,这样传递太慢,后来改将玉器放入水桶中,残铜器等装入筐内,然后将铜器装车拉回工作站,桶内的玉器由两人抬回去。陈志达和工人将玉器包好放入纸盒内,工地上、下的工作人员都在紧张的操作,午后1点多,棺内的玉器和小件铜器已基本取出,开始清理周围的大型铜器,围观的群众熙熙攘攘,每取出一件都有人喊:又是一件,并不断议论。三联甗架拖上来了,有人好奇地说,6条腿,这是啥?旁边的人说,没见过;偶方彝的器体拉上来了,有人喊,长方的,像猪槽……负责安全的人员一直劝说大家不要挤,以后有机会看。下午3点多,器物取净了,最后抽净被朱砂和漆皮染红的水,露出腰坑和墓底。技工侯德隆师傅说,亮底了,放心吧,不会丢下东西。工人们劳动了一天虽然很累,但兴致勃勃,下水操作的人更是自豪。技工崔师傅说,出了这么多小人,好几个虎头彝,真想不到。也有人说,有的东西没见过,真开了眼。
发掘工作圆满结束了,过了几天在当地办了个小型展览,将大件铜器和有代表性的玉器标本展出,共展出5天,基本上满足了群众的要求。
(图片均来看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