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北朝玉器精选魏晋南北朝玉器第16篇

白癜风食疗方法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601382.html

南朝(年~年),上承东晋下启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由汉族建立的宋(年~年)、齐(年~年)、梁(年~年)和陈(年~年)四个正统王朝的统称,都城为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共二十四帝,历一百六十九年。

前文笔者通过15篇文章,简单介绍了从三国到北周时期各地墓葬玉器。本文将以南朝玉器为主,介绍国内外馆藏的该时期玉器,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压轴之篇。

南朝早期龙凤形玉佩,青白玉质,淡黄色沁。高5.8厘米,厚0.4厘米。主体透雕一螭龙,蜷曲成环形,首曲转,弯尾稍残,背上栖一俏凤,作回首状,寓意龙凤呈祥。该器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邓府山3号墓,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南朝早期玉马头(见上图),青白玉质,通体沁成褐色,表面带白斑。长4.7厘米,宽1.3厘米。圆雕成马首状,形象生动逼真,颈部简化,较短,似可嵌入它物,或为杖首饰玉。该器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出土于江苏省南京市光华门外石门坎墓葬出土。除玉马头外,南京石门坎墓还出土了玉璧和玉蝉等玉器,笔者判断为前朝遗存。

南朝玉耳杯,青白玉,受沁严重呈灰白色,间有褐色浸斑。长径16.95厘米,短径9.8厘米,宽13厘米,高4.8厘米,壁厚0.15厘米。仿漆耳杯形制,杯口作长椭圆形,平口,左右各有一月牙形耳,弧圆腹,假圈足,平底。杯内一侧有一类似横隔挡的残痕。素面无纹,外壁抛光,亮泽。该器出土于安徽省芜湖市月牙山3号墓,现藏于安徽博物院。

南朝龙首玉带钩,白玉质,灰白色,局部稍有浸蚀。长9.5厘米,圆雕。曲首,尾宽首窄,钩首作龙头状,颈部细长,腹下有一椭圆形纽,纽柱较高。截面为六边形,每二面相交有一棱。该器出土于

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南朝玉组佩之玉珩2件,青白玉,光素无纹,杂有黄褐色斑点。一大一小,造型完全相同,大件长10.8厘米,宽3.5厘米,小件长7厘米,宽2.5厘米,均厚0.4厘米。呈扁平状云头形,上端呈弧形,中间雕琢有三个弧形,并钻有一小圆孔。下部两端圆弧形,上部正中和下部两个凸脊上各钻一小圆孔,以作系挂之用。玉璜2件,青白玉,微亮,光素无纹。长7.2厘米,宽3.1厘米,厚0.3厘米,体扁平。两端均有小穿孔,一端为双圆孔,制作规整。出土于江西省南昌市郊京山南朝墓,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笔者判断玉珩玉璜与同墓出土的琥珀异兽、水晶球和玉瑗共同组成玉组佩,类似曹植墓出土的玉组佩。

南北朝组合项链,由玛瑙、水晶、玉、琥珀、绿松石、料等组成,质地多样,色泽鲜艳。以玛瑙球最多,最大直径为2.5厘米,多棱橄榄形玛瑙管最大件长5.2厘米。全器构件多达68件,是目前贵州省出土串饰中组合件数最多、最丰富的一套。该器出土于贵州省平坝县墓葬,现藏于贵州省博物馆。

南北朝云纹玉瓶,白玉,通体黄灰色,有褐色沁。高8.6厘米,宽3.2厘米,圆筒形,盖顶饰旋涡纹,两侧有圆管状穿带,通体阴线刻勾云纹,圈足。此瓶属装饰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作品,做工精细严谨,纹饰细琢规整。该器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南北朝白玉衮带鲜卑头(见上图),白玉质,长9.5厘米,宽6.5厘米,扁平长方形。透雕一龙纹,躯身蟠曲,满饰鳞纹,细尾下卷,四肢(其中一肢断损),各三爪。龙躯上钻有二十余处不透之小孔,原为镶嵌宝石之用。器边框亦有小孔若干,供金属丝与衮带缝缀之用。背面两侧刻铭文两行,内容涉及制作年代、制作机构、器物名称、制作工时、监造官员姓名等,在目前国内发掘和存世玉器中极为罕见,尤其珍贵。据考证,该器为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衮服上的玉带头,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是该馆玉器常设陈列中最引人瞩目的展品。

南北朝玉辟邪,白玉,玉质优良,局部有褐色沁斑。高5厘米,长3.5厘米,宽1.3厘米,呈蹲卧形,立体圆雕。昂首仰天,双角后伏。双目圆睁,张口露齿,颔下长须齐胸。长颈,挺胸。身饰双翼,长尾上卷。前足前屈,后足曲踞,刻出爪纹。琢工朴实细致,形象生动威严。该器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洛阳博物馆有一同时期伏卧状玉辟邪馆藏。

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的61件南北朝玉器中,玉剑饰和韘形玉佩居多,上图青玉双螭玉佩和白玉梅花形环的形制稍显特别,笔者判断大多为两汉遗存玉器。

综上,魏晋南北朝时期,群雄割据,天下乱战。玄学流行,佛教兴起,兼之时尚“服玉”,以及当权者提倡薄葬。风气所及,一些贵族墓葬中,虽然仍有少量的玉器出土,但数量与质量(造型、纹饰)急转直下,远逊于两汉时期,成为中华玉文化史上的一段低潮。中国玉器发展史也从此告别了“王玉时代”,玉器逐渐以装饰玉、实用赏玩玉为主,并走进了商品流通领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5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