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里头遗址的布局与属性

二里头遗址布局图

作为大型聚落,二里头遗址经过精心规划,布局严谨,遗址范围内虽然不见大型城墙,但规划设计有宫殿宗庙区与宫城、居住区、作坊区、墓葬区、祭祀区,设置有道路网。其中遗址中部为宫室区,遗址南部为作坊区,遗址北部为祭祀区。一般居住活动主要位于西部。

二里头遗址宫殿基址群发掘现场

宫殿区位于遗址中部偏东,围绕宫殿区筑有宫城墙,已发掘10余处宫殿基址,以一号、二号、三号、五号宫殿基址为代表。这些夯土建筑大都结构复杂、布局规整,且集中分布于宫城内的东西两个区域。

二里头遗址主要遗迹分布图

其中一号宫殿基址位于宫城内西南部,由主殿、回廊、南门塾、侧门、庭院构成封闭的四合院式建筑。总面积达平方米,是二里头遗址中规模最大的夯土建筑基址。其余夯土基址中有4座的面积超过平方米,4座在到平方米之间。这些宫殿建筑的性质和功能推测可能与朝堂、宗庙有关。

二里头遗址宫城西南角

宫城呈长方形,沿四周大路内侧修筑。东墙米,西墙米,南墙米,北墙米,总面积10.8万平方米。墙宽2米,东墙有门道2个。宫城墙始建于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一直延续到四期晚期甚至更晚。

二里头遗址作坊围垣西北角

作坊区在一直范围内发现有铸铜、制陶、制骨、制玉、制绿松石饰品的作坊遗存。二里头宫城之南发现有围垣作坊区,设置铸铜作坊、绿松石作坊各1处。

二里头遗址陶范二里头遗址铜矿石

铸铜作坊位于遗址南部,距离宫城南垣多米,面积约2万平方米。发现有浇铸工场、陶范烘烤工房和陶窑。出土大量青铜冶铸遗物,如陶范、坩埚、炼渣、熔炉壁残片、铜矿石、木炭等。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废料

绿松石作坊位于宫城东南角外侧,面积不小于平方米,发现有大量的绿松石石料、残品及半成品。

此外,在这两处作坊周围还发现有残破的玉器,推测附近应设置有玉器作坊。遗址北部二里头村西发现有陶窑址,其他地点也有零星发现,尚不见集中成片的窑址。遗址东北部二里头村南、圪垱头村西分别发现有骨器作坊遗址。

墓葬区:在遗址内部发现数百座墓葬,其中以圪垱头村西北墓地最为集中,出土铜器玉器的墓葬主要集中在宫殿区及其周围。二里头遗址的平民墓葬主要分布在遗址西部,多为小型墓,墓穴面积1平方米左右。宫城内发现多座高等级墓葬,如位于三号基址庭院内路土层中的墓葬1VM1,墓底铺有朱砂。出土包括玉器、漆器、陶器在内的随葬品18套。

二里头遗址2VM3平面图

墓葬2VM3出土有绿松石器、玉鸟形器、漆器、铜器、海贝等随葬品37件。尤其是在墓主骨架上随葬一件绿松石龙形器,由余片绿松石组合而成,长达64.5厘米,非常罕见。

绿松石龙形器

迄今二里头遗址仍然没有发现大型墓葬,其王陵区设置情况不详。20世纪80年代曾在二号宫殿基址之北部发掘一座“大墓”,近年一些学者对其提出质疑,认为其非大墓,应为“带有夯土井坑的水井”。

从二里头遗址的地理环境来看,东面、南面皆为平原、低地,只有西部、北部地势较高。北部有邙山横亘,若设置有集中的王陵区,推测有可能选择在遗址西部或西北区域。

祭祀区位于遗址中东部,宫城以北二三百米处。发现多处与祭祀有关的建筑基址和遗迹,主要为圆形的地面建筑和方型的半地穴式建筑,与文献记载的坛、墠等祭祀形式相符合。

道路:宫城城垣及外围发现4条纵横交错,呈井字形的主干道。路与大型、中型建筑基址的方向基本一致。其中宫殿区东侧大路保存最好,经过长期使用,发现有车辙痕迹。

二里头遗址车辙痕迹

在宫殿区南侧大路上发现两道属于二里头文化时期的车辙痕,两车辙大体平行,间距约1米,长5米多。辙沟经过长时间碾压呈凹槽状,内有层状堆积的路土和灰土。这些车辙的发现表明该聚落存在双轮车,在规划设置的道路上行驶。

多年的考古发掘表明二里头遗址规模宏大,面积达3平方公里以上。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丰富,一般达3-4米,可划分为数个文化层和前后发现的4期。各类文化遗存丰富,有灰坑、窖穴、水井、各类建筑、手工业作坊、祭祀活动区、道路、墓葬等,寓示着这里聚集了大量人口。文化遗存规格高,既有形制巨大的宫殿建筑群、方正规矩的宫城垣、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集中分布的祭祀遗存和诸多大中型墓葬,又有铸造铜器、制陶、制骨、制造玉器和绿松石器的作坊,还出土了相当数量且工艺又较复杂的青铜器、玉器、绿松石器。

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具有较强的辐射力,该文化以豫西地区为中,分布范围涉及今河南、山西、安徽、陕西等省区。而受其影响的区域更加广泛,涵盖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作为中心聚落,二里头遗址对其周边的次级聚落、三级聚落有着较强的支配权和控制力。从情理上讲,只有此地为某一王朝的都邑才能形成如此高规格的文化遗存。因此,二里头遗址不应是普通的聚落或一般的城址,而应属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谨的大型都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jbzs/35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