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伊朗外长扎里夫在G7峰会“闪现”后,又马不停蹄地踏上了前往北京的航班。据伊朗通讯社当地时间8月26日报道,扎里夫从法国回到伊朗首都德黑兰换了飞机,就前往中国,并于当地时间周一(26日)抵达北京。此次访华扎里夫的日程包括通报伊核协议最新进展、地区局势,并积极倡导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8月26日,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在北京同伊朗外长扎里夫举行会谈。而就在前不久,伊朗对中国公民实行了单方面免签。这个神秘国度,正等着更多游客来揭开它美丽的面纱。
伊朗外长扎里夫
准备中文的小册子,鼓励旅馆、旅行社、导游、市政、医院推出中文的产品并在网络刊发推广,向旅馆、旅行社、导游开设中文培训课程……单向免签政策落地,伊朗文化遗产、手工业和旅游组织为可能激发的中国游客潮做准备。
万多平方公里,北接里海、南临波斯湾,森林、荒漠、滩涂,22处世界文化遗产、2处世界自然遗产。7月16日起,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普通护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护照的人员赴伊朗旅游观光和商务访问可免签入境,这意味着可以免去等待签证的烦恼和入境他国的顾虑,在21天的停留期内一览这个神秘且美丽的文明古国。
德黑兰:世界最大的粉钻等你来看
伊朗有多个口岸可以入境,对于从京沪出发的游客来说,首都德黑兰可能是首选。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多数首都一样,德黑兰集合了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优势资源,概览这座城市,可以对这个国家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
从霍梅尼国际机场往市中心开车,可以远见城市被一口淡黄色的大锅笼罩。这个景象主要出现在冬季,主要是因为德黑兰依山而建,西北东三面环山,不利于空气污染物流散。不过凭借德黑兰的地形,倒是不容易在市里走丢,“望山跑死马”,却总能找到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德黑兰十几年前就有污染假,污染达到预警值便停课停工,可见对污染和疾病防治的重视。
对旅行者而言,德黑兰并非旅游资源集聚的城市,但仍有“一场三宫两馆”值得参观。
所谓“一场”,是被多国游客广泛接受为伊朗标志的“自由广场”。这是德黑兰市内最大的广场,由前朝的礼萨·巴列维国王为纪念伊朗王国年庆典下令修建,值得观赏的是年建成使用的“自由塔”,设有博物馆。开玩笑地说,在北京的某建筑被称作“大裤衩”之前很多年,“自由塔”就已得了这个诨名。“自由”是伊斯兰革命胜利后改称的,在霍梅尼机场投入使用前,自由广场是梅赫拉阿巴德机场进入市区的必经之处,夜晚灯火通明,着实壮观。
萨德阿巴德宫
白宫
位于德黑兰南城的古莱斯坦宫是德黑兰省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始建于萨法维王朝,历经数百年的加筑,在恺加王朝时被当做寝宫,巴列维王朝则用于接待贵宾。所谓南城,更多是德黑兰老城,古莱斯坦宫所在的阿拉格历史片区在很久以前相当于卫城,而不远处就是德黑兰大巴扎,阳光从拱顶的天窗洒在迷宫般的小巷,这里是德黑兰另一个政治和商业中心。看似普通的店铺、衣着朴实的老板,背后的政治能力可能超乎想象。
古莱斯坦宫
除了当地特色的金银器和香料小食,巴扎里的多数商品都被戏称来自义乌。不用失望,离开巴扎片区不远,就是紧邻伊朗央行的国家珍宝馆。那里收藏着著名的孔雀王座,翡翠、祖母绿、钻石、绿松石等原石、珠宝不计其数,还好室内光线昏暗,不然会被blingbling闪瞎眼。如果曾惊艳于收藏在英国的“光之山”,这里的“光之海”更会惊掉下巴,这颗透着桃粉色的巨钻被加工后有多克拉,比“光之山”还要大。
伊朗国家珍宝馆的收藏
如果无法被这种奢华及其历史吸引,同样不用失望,附近的国家博物馆有着强大的文化气场。这里不仅展示年前的人类遗迹,对中国游客而言,还能一睹世界上最大的元青花。据说,馆内库房还藏有中国皇帝的御碗,就连专业人士在国内也未曾得见。
国家博物馆
波斯毯:伊朗手工艺品的头牌
“来自中国的丝绸和伊朗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波斯丝毯的高贵;来自伊朗的苏麻离青和中国的高超工艺结合,成就了青花瓷器的雅致。”年1月,习近平主席对伊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在伊朗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这是其中的文字。
在国际享有盛誉的波斯地毯是伊朗手工艺品的金字招牌,历史悠久到可以追溯至年前,制作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帕兹利克”地毯实物是被公认的最古老的波斯地毯。种类繁杂的波斯地毯按织造方法,分为手工和机织,一块好的手工地毯又与材质、织数、图案、颜色、尺寸、织匠等因素相关,价格也是千差万别。
波斯地毯
手工织造的地毯是伊朗家庭的重要物品,可以没有沙发等家具,但一定会有地毯。即便是贫穷家庭,也会购置价格便宜的机织地毯,主宾直接落座其上。在很多村镇,依然保留着盘坐在地毯上用餐的习惯。好的手织地毯远不止是家庭用品,更是艺术品,在很多伊朗人看来,“地毯是无价的”,可以传世。好的手织丝毯被作为国礼相赠。
贩卖地毯的集市
波斯语中形容女性风韵依旧,会说她像“克尔曼的地毯”,色彩、质感随着岁月而动人。克尔曼曾是手织毛毯的重要产地,被美国人赞誉为“波斯地毯之王”阿尔鞠曼德就出生和发迹于那里,萨德阿巴德王宫就收有他的作品。不过现在,大布理士的毛毯和库姆的丝毯更为著名。
位于伊朗西北部的阿塞拜疆地区降水丰沛、森林茂盛、民族多样,有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东阿塞拜疆省会大布理士是伊朗最大的手织地毯生产和出口地,出产的毛毯和丝毛毯因图案繁复、颜色多样、织工精湛而价格不菲。而伊朗出口的超过四分之三的地毯画也来自该省,远观细腻的地毯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而作为什叶派圣城的库姆,位于德黑兰南部公里,是手织丝毯的生产中心。精美的丝毯柔软顺滑,图案随光线和视角变化,一块12平米的丝毯可以多次折叠至书包大小。
如果对青花瓷抱有兴趣,不妨在去往阿塞拜疆地区的途中,在阿尔达比勒短暂停留,在这座传统小城的瓷器博物馆中,有着大量的青花瓷收藏。在萨法维王朝时期,伊朗从中国进口青花瓷器,皇家不仅订制成品,而且据工作人员介绍,还在阿尔达比勒附近设置了工厂,招募了中国工匠,现场烧制。一部分被运送至国家博物馆库房,平日难见,一部分依然在小城里展示。
应季旅游:一年四季皆有所得
对拥有21天停留期的游客来说,德黑兰更像一个中转站,即便不对其余23个世界遗产慕名探访,随便朝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出发,都会有不同的见识和收获。
设拉子和伊斯法罕几乎是游客必到的两个目的地城市,被认为分别是伊斯兰前和伊斯兰后的文化中心。位于设拉子的波斯波利斯遗迹,是公元前年建立的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都城,巨大的石柱和精美的柱头宣示着都城当年的辉煌,细腻的石雕讲述着万国来朝的盛景,精致到可以通过人物的发须、装束来分辨民族、邦国。伊斯法罕在阿巴斯大帝时便享有“伊斯法罕半天下”的美誉,流传至今,吸引着外国游客纷至沓来。伊玛目广场曾唤作世界映画广场,四周被奥利高普、伊玛目清真寺、谢赫清真寺、巴扎围绕,附近的四十柱宫、三十三孔桥亦是打卡胜地。这两个城市的人文景观实在太多,不胜枚举。
设拉子的莫克清真寺
波斯波利斯遗迹
伊斯法罕
伊玛目广场
不过炎炎夏日,这两个城市的旅行体验可能因燥热的天气而打折扣,特别是设拉子的主要景点位于市郊的荒山荒漠之中,且不同景点之间的距离较长。好在伊朗地域广阔、纬度跨度大,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旅游路线。
在夏季,可以到北部或西北部避暑;在冬季,可以到东部看花。这个花,是被惯称为“藏红花”的,虽然国内目前已大量种植,但全球最大的种植区域位于伊朗东部的大霍拉桑地区。藏红花花瓣是紫色的,常见的成品是其红色的花芯,入水散出淡黄色,每年11月上旬是采摘期。据说藏红花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不过在伊朗,更多时煮制米饭时使用。一盘米饭上来,最上层是藏红花水煮制的黄色米饭,配以同样黄色的锅巴,再拌上黄油、撒上盐,单吃都觉得美味。
藏红花种植区
东南部的克尔曼因开心果更为人熟知。与国内的相比,那里的开心果果实饱满、油性较大,可以生吃、也可以炒制不同口味。毁于年地震的巴姆古城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一直在重建中,只是路途较远。
巴姆古城
冬季里,德黑兰雨雪交加,略显萧瑟,不过北面被白雪覆盖的山上确是一番热闹景象。那里分布着多个天然雪场,其中著名的迪印雪场位于紧邻德黑兰的卡拉季,有近米的落差和7.5公里长的雪道,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爱好者。曾有航空公司专门推出到德黑兰滑雪的旅游线路。
迪印雪场
美食与美德:初识大不同
对于“民以食为天”的中国游客来说,食在伊朗也许并不能成为十分美好的体验。伊朗的餐厅被戏称“全国一张菜单”,且以烤制的肉类为主,可以说是全国从南烤到北。类似家庭料理的煮物在餐厅实在少见,不同城市的特色菜也比较接近,好在披萨汉堡等快餐也比较流行,旅游期间换个口味也不难。
波斯烤羊排
尽管如此,石子烤馕、藏红花米饭、西红柿羊汤、核桃仁茄子酱、皮牙子肉泥烤签子、一串六块烤羊排,总能给食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配以酸橄榄、酸黄瓜、酸菜、酸奶、柠檬,伊朗人自有解腻之道。历时上千年的文明自然有自己的美食哲学,学着体会、包容,体验也就不至于太差。
酸奶和奶酪,配有坚果
相比遗迹、景观、购物、美食,伊朗民众可能会为旅游体验锦上添花。因为陌生,所以神秘;因为长期被西方报道浸染,所以会与概念中的伊朗和伊朗人形成强烈反差。伊朗人整体上十分热情和友好,他们自称“血热”,外国游客很有可能遇到当地人施以援手或仗义出手,特别是在德黑兰、伊斯法罕等大城市之外的其他城镇,很有可能遇到令自己感动的难忘经历。不识道路?没关系,有人指路甚至直接送到目的地。语言不通?没关系,很有可能懂英语的出来说两句。伊朗人也十分有礼貌,虽然坐在车里会觉得交通混乱、左右横行,但是在路口或者斑马线遇到行人总会让行,至少20年前就这样。当然,林子很大,出门在外难免遇坑或者不愉快,总不好一概而论。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从建立之初,就被笼罩在阴云之下,制裁战争接二连三,威胁恫吓连绵不绝,这个国家非但没有倒下,反而在年中东剧变中傲立地区,民族的睿智与韧性可见一斑。对于游客而言,亲自去揭开神秘的面纱,会有不同于旅游他国的初体验。对了,女性切记戴头巾、穿长褂。(深海区特约撰稿人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