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安康日报
“白河乡愁”的史诗性艺术呈现
——简评风情歌舞剧《水色白河》
陈启安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的价值目标追求。关于“乡愁”,文艺的感性描述总比学术的理性阐释,更适合大众化传承和广泛性传播。《水色白河》以风情歌舞剧的综合表达方式,全景式展现了白河历史根脉、地域文化、风情风物和人文美景,实现了“白河乡愁”的诗史性艺术呈现,打出了一张具有鲜明秦楚边城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
地域性文化元素凝练亮相,唤醒了“白河乡愁”。作为一部全方位、立体式展现水色白河的风情歌舞剧,最难的大概是对地域文化元素的选择和提炼。主题的导向、内容的取舍、素材的细节是检验作品成败的关键。“白河乡愁”是什么、在哪里、精神内核跟其他地方有什么不同、有哪些令人难忘的故事等,创编团队提交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水色白河》聚焦白河自然肌理和人文精神,选取了移民迁徙、河街市井、黄氏家训、“三苦精神”、白河钖绣、民间艺术、木瓜、绿茶、绿松宝石、水色之城、方言韵白、青山绿水等白河独有的、标识性文化元素,按照艺术表现逻辑次第呈现,调动起观众对历史的回望、往事的念想、现实的感动和未来的展望,从而唤醒观众曾经流浪、迷失、忘却的乡愁记忆。“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是白河独有的“国字号”标志,《水色白河》情景再现了“石坎坎”变成“金碗碗”筑梦山地的光辉历程,重新昭示观众:“土地是农民的命根,是神”(费孝通语),通过展示“白河乡愁”的苏醒,揭示出普生民众可知可感、持续稳定的共同乡愁。
艺术性表现手法综合调度,点亮了“白河乡愁”。情景歌舞剧是融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现代声光技术等多种表达方式于一体,并通过舞台空间的情景化创设和演员的二度创作所形成的综合艺术。成功的情景歌舞剧,不是舞台艺术表演方式的罗列组合,而是精妙简约、合理高效地调度形象化艺术要素,调动观众视听感觉和灵魂感受,达到“剧在舞台、我在剧中”的艺术效果。
《水色白河》艺术表现手法综合而不繁缛、跳跃而不凌乱,调度有方,运用有制。主体部分六个篇章和序曲、尾声前的导语,情景表演中的唱词、道白所传达的语言,或比喻、或虚构、或想象,都是以文学语言的形象性表达,完成了“白河乡愁”的诗意呈现。在戏剧元素的运用方面,以白河人文历史根脉流向为线索,布局“家在何方”“河街旧梦”“三苦丰碑”“楚风流韵”“水色白河”和“碧珠璀璨”六个篇章,并以“日照山河”启幕,“一江清水永续北上”结尾,篇章之间和篇章内部,都有戏剧性矛盾缘起和冲突化解。特别是“三苦丰碑”中的戏剧表演《世路风波》,张婶、李婶和王叔三人的小品化表演,把人物的动作、对白、表情等贯穿于程式表演之中,宣示出土地贫瘠与人的生存矛盾冲突,让“石坎坎”变成“金碗碗”的筑梦历程水到渠成,一座“三苦丰碑”拔地而起、荡气回肠。
既然是歌舞剧,《水色白河》把音乐和舞蹈作为主要表现手法。全剧的音乐综合运用旋律、节奏、复调、和声等基本表现形式,如启幕前后的沉静与悠扬、移民迁徙的悲怆与忧伤、河街市井的安详与亮丽、修田造地的硬朗与坚定、民情风俗的婉约与情趣等。因人因事、因情因景、因时因地穿插歌曲演唱,如《乡恋》《秀绣》《摘樱桃》《打木瓜》《采茶》《踏水而歌》《绿松石之恋》等歌曲,诗意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在流动跳跃的音符中,发出“白河乡愁”深情动人的声音。剧中的舞蹈总是与音乐同频共振,动与静、强与弱,张扬与含蓄、灵动与朴拙,都是白河人的生存与抗争、守护与发展、现实与梦想的行为状态的艺术化。
舞美设计、光电特效和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创作手法的灵活运用,通过标志性意境创设、生活化场景转换、动态化色彩渲染,让“白河乡愁”更加响亮动人,达到冲击视听、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特别是舞台装置,出人意料地融合了山水形态、县城地貌、桥儿沟老街、石坎梯田等白河地理人文元素,打造了动静结合、灵便精巧的舞台艺术表演载体,通过灯光、服饰、道具的点化,每一场景,都是一幅“白河乡愁”的生动画卷。
史诗性叙事伦理合理构建,深化了“白河乡愁”。从“数以万计迁徙的流民……带着新生的希望落到莽莽山谷”到“母亲河汉江正荷载着她们的梦想,沛然向东,春风浩荡”(首尾导语),“白河乡愁”承载着白河人前世今生的依恋、筚路蓝缕的奋斗、刻骨铭心的记忆。《水色白河》采取纵向述史、横向叙事的叙述伦理,勾勒出四代白河人的生命之旅和心路历程,回答了白河人从哪里来、经历了什么、往哪里去的命运之问。
这是一部白河人的历史剧,数百年来,祖辈“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一路迁徙,把白河当做“心安之处”,因此落地生根、安身立命,由此同心同向、一起出发,谱写了一页页创建美好家园的历史篇章,把移民迁徙、开荒栖居、修田造地、崇文重教、生产兴业、守护生态等历史大事记,深化为白河特有的精神谱系,乡愁历史凝重而深远。这又是一部白河人的故事剧,在讲述垒石造田、白河女子、光皮木瓜、黄氏家训、绿松宝石、民情风俗故事中,把白河人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情趣,通过情景交融、诗情画意、以小见大的情节叙述,让观众找到了“自己在场的感觉”,把乡愁记忆定格在灵魂深处,情不自已,持久不忘。
情景歌舞剧《水色白河》,是近年来安康县域舞台艺术创作的一次成功实践。倘若要成为精品力作,艺术提升和深度打磨显得十分必要。首先是整剧“舞”有余而“歌”不足,特别是其中演唱的歌曲歌词不够经典、旋律特色不鲜明,缺少广为传唱的可能;其次艺术表现重点有待强化,“三苦”是白河地域文化精神所在,在艺术呈现上应当深入、有力、细致,让“丰碑”更加熠熠生辉。再次是叙事伦理还可优化,“六个篇章”未能有机衔接,导致某些场景呈现突兀。此外,导语语言表达的诗意具象不足,导示性不强。瑕不掩瑜,艺无止境,期待《水色白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