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和阗白玉嵌金镶绿松石胡人戏狮
和阗玉质,色泽白润纤洁,辉丽非凡。厚披包浆,表泽自然,无论从何角度视之皆映耀近日。器面广生不规则气孔,小则现于紫光,大至肉眼可视。左侧及其他零星处染褐藻沁带,乍看涂于器表,近见可知其乃骋于浆下。圆雕成像,细部浮刻,为一胡人乘于狮背之上:兽姿前屈半伏,头形方圆微仰。隆眉拱峰,尾收双捲。巨目无瞳,额心成瘤。嘴角扁矩,椭鼻高突。闭口显腮,獠牙外勾。垂耳长廓,翘梢旋根。枕、颚生髮,横整若云。两肩雕鬃,密丛连颔。躯干弯似腰子,背铺分毛如叶,侧腹凿褶若裂。前肢齐步微缩,后脚前后分张;腿前沿缘燃焰,后边贴斄成刃,指、爪分致,肉垫显突。三瓣花状宽尾,毛束紧雕,翻捲贴臀。狮上胡人身材娇小,五官立体。浓眉蓄鬚,菱眼凤尾,鼻樑高挺,长耳小嘴。神貌泰然,喜怒未形于色。顶帷帽,穿素衣,著胡裙。头撇右后,手持繫带鞠球,单膝跪撑于兽背中央,态势乍看稳定,仔细端详则惊觉其之千钧一髮,游走于翻落边缘,非常人不能呈此式而骑狮,遑论表情自若如斯。
此外,胡帽、兽盖及铃铛项圈三处皆为铜鎏金雕饰,前二者上又镶绿松石块各一;尤其狮顶四瓣形构件再绣绞丝立纹,特显空前绝后,为本已罕见之玉像添上点睛之笔。胡人戏狮或可和骑狮、训狮者归为一类,此类形象最早见于六朝器皿,后成中国历代皆有之主题,元以后更广为流行。考其原流得回溯至埃及、西亚至印度一带之相似艺术表现;而胡人戏狮传入中土之契机除自两汉起始之华夷交融外,恐亦和狮子之进贡有密切关联:据学者考证,东汉时期西域数国以狮作为朝贡珍宝之一,此种风习便由其他藩属国和贸易地区承继,至明代贡狮数量达高峰,最终止于清初,助匠人更加了解海外奇兽,也使狮子成为传统艺术常见之元素。
案传世至今之胡人戏狮艺术载体多样,有木、石、玉、瓷一类,风格亦受时空影响而各异其趣;不变之处在于其生动威武之外观与略显巧逗之样态。虽仍带有“胡”名,然历经千年之演变与吸收,和其他形式多变之胡人、走兽样貌同已不再属于狭义之外来形象。近世胡人戏狮玉器多作圆雕或板、牌、屏等平面构图,尺寸亦趋玲珑,和玉饰商品化及民间流行之风格有密切关联。至于金、玉合造之历史则起于先秦:考中国上古文物之演变,本土虽不乏金、银一类贵金属,然各文化及政权之宝具皆为玉或青铜质,故此种工艺最早恐诞生自草原文化之传入。战国及两汉时期,镶金嵌玉之目的除使器具更臻美观,亦带有实用考量——金属之可塑性能补坚石之缺,令物品得勾、夹于人身衣著甚至大型器物上,并非一如既往地依靠穿绳。
此种技法传至明代,恰逢当时重视设计和追求精细之风潮,其便成为巧匠寓技于器的良佳选择;且又迎社会经济欣欣向荣,金玉器也不再只属皇家贵族锦上添花之专利,而数见于富贾望族宅中。不过金、银终究非为中国艺术之主流,遂抑制了现存制品的数量,其形式、金属种类等面向亦因此较难归纳统整,尚待今人进一步研究。据悉,此胡人戏狮像发掘于甘肃一带,因其周遭环境乾燥,器身得长久不为杂沁所侵,并有玉况相似之出土物件可供参证。而此像之成色和表面皆符合和阗白玉之特徵,不但一体成型,且和历来圆雕饰件相比亦属体积硕大之类,光论材质即价值连城;又按上述胡人戏狮与金玉合器之背景,此像本体既显殊于任何同主题之官方和私人藏品,又加以鲜见技法缀饰;再者论其基本雕工,亦完美将胡人之灵活和猛狮之雄武融进象形、写实恰至平衡之体裁中,最后以嵌金部件为浑实整一之玉泽妙添视觉锦绣,所饰之比例和位置犹精到得当,未生迥异,无疑属和璧隋珠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