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满城汉墓,揭示了一个怎样的王室生活

3年前,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惊艳了世人,但早在50年前就有石破天惊的汉代墓葬发现—满城汉墓,吸引了世人的目光。它的出土文物到今天仍旧熠熠生辉,让人印象深刻,地下世界展示着无比尊贵荣耀的王室生活。该墓被誉为“中国20世纪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巨大的发现为人们提供了理解汉代文化历史生活不可多得的一手资料,这其中的很多文物至今都产生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

鸣鹤书苑之前推送:中华第一灯:长信宫灯,文章里面详细介绍了满城汉墓的发现和整个周密而细致的发掘工作。西汉第一代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两墓历经两千多年保存基本完好,出土文物一万多件,被誉为“中国20世纪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它的发掘可以说是考古界的盛事,创造了数项考古学之最。

作为耳熟能详、被誉为中华第一神灯的长信宫灯,我们透过它可以看到汉代精湛的铸造工艺、巧妙的结构设计、科学的环保理念、美观大方的造型装饰、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个重大发现为我们呈现出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贤人的智慧,然而这只是满城汉墓冰山一角,首次发现了两套完整的金缕玉衣,证实了文献记载的准确性,揭开了历史上的金缕玉衣之谜;首次发现了镶玉漆棺和完整成套的汉代幄帐帐构;发现了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整套医疗器具;发现了体积最大、时代最早的铜石复合粮食加工工具.......让人眼花缭乱,大为称奇!

本次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馆联合举办的汉式雄风,把满城汉墓出土的文物搬到国博来,展览中一级文物占比超过4成,展品颇为抢眼,展出文物规格之高,众多观众耳熟能详的文物在展览中悉数亮相,件珍贵文物3个月展期,岂能错过!!!

图片来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本次展览用文物完整的展现了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政治、军事、医疗、审美、工艺、生活......展览分为五个单位,第一单元:盛世风貌;第二单元:王国往事;第三单元:长乐无极;第四单元:因山为葬;第五单元:发现靖王。建议大家可以随喜好去参观,因为展品非常丰富,按照顺序很有可能大半天时间都不够。展览展出了满城汉墓的考古发掘成果和历年来学术研究成果,揭示了其作为中国20世纪重大考古发现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1

满城汉墓?

满城县位于河北保定市西北约二十公里的地方,满城县在汉代叫北平县,属于中山国——西汉的一个诸侯王国,满城县是中山国最北边的一个县。年河北满洲县发掘了西汉第一代中山王--靖王刘胜及其妻子窦绾之墓,整座墓室分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后室六部分,完全模拟刘胜生前所居宫殿建筑:南耳室为车马房,内葬装饰华丽的马车6辆,马12匹;北耳室内储藏了粮食、鱼肉、满缸的美酒以及各式各样的饮食用具;中室长15米、宽12米,打造成死者灵魂饮酒作乐的厅堂;后室放置棺椁及贵重物品。

2

靖王刘胜是谁?

(红框内是靖王刘胜图片来源环球论坛)

刘胜是汉景帝的庶子,有名的大汉天子汉武帝同父异母的哥哥,以及电视剧刘备口中的第十三世先祖。刘胜作为郡国诸侯,爵位是最高一级,仅次于皇帝,郡国中一切宫仪制度都与皇宫相仿,地位尊贵,再加上十几岁封为西汉第一代中山王。刘胜是西汉中山王中在位时间最久的人,在位长达42年。由于其墓之前没有被盗,保留非常完整,我们有缘能面对面的看到那些精美的文物,仿佛穿越西汉,感受汉代盛世。

能够确定此为刘胜之墓,要归功于下面这件出土文物:铜镬[huò],汉代宴请宾客时用来盛酒的器具,放置在本次展厅非常显眼的位置其口沿上有铭文写着:“中山内府铜镬,容十斗,重卌一斤,卅九年九月己酉,工丙造。”

在汉武帝以前,中国的帝王没有年号,在位时间只以数计。三十四年,也就是中山国国王在位年数。西汉中山国的十个国王中,只有第一代中山靖王刘胜在位时间长达四十二年之久,其余各王在位时间都没有超过三十年的,所以“中山内府卅四年”的字样足以证明,满城汉墓的墓主人就是中山靖王刘胜。器物上精确的时间记载,在满城汉墓刻铭铜器中也是唯一的一件。所以,此件器物让我们明确知道这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墓。

铜镬[huò]高22.5厘米、口径41厘米

河北博物院藏

3

部分展品欣赏

刘胜的金缕玉衣

体型肥大,腹部突出,玉衣长1.88米,由块玉片组成,所用金丝重约1克

玉衣都由头部、上衣、裤筒、手套和鞋五大部分组成,每一部件都可以彼此分离

满城汉墓出土的这件金缕玉衣在年被公布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境展出的64件文物之一,由于不适宜搬运和拆装,这是它近30年来首次走出河北博物院。两汉诸侯王墓出土的玉衣共30余套,而这件玉衣在全国出土的众多玉衣中占有很高的地位,刘胜及其妻窦绾的金缕玉衣是首次发现的保存完整的玉衣。

玉衣又称“玉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的葬服,也是汉代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在它被发现之前,人们只能凭借史料的记载想象金缕玉衣的模样,而满城汉墓金缕玉衣则首次完整呈现出玉衣的真颜,为人们揭开了金缕玉衣之谜。

错金博山炉

高26厘米、腹径15.5厘米、足径9.7厘米

河北博物院藏

此件博山炉发现在刘胜墓中室西侧的位置,专家判断此处是模拟刘胜生前浴室的地方,沐浴焚香。这些博山炉器物虽小,但是巧夺天工的制作者把海波、山峦、树木、动物,甚至亭台楼阁和人物都刻画的栩栩如生,再加上错金云气纹,让人感叹其巧夺天工。

香炉分成盖子和炉座两部分,中间是空心的,可以打开盖子,在中间盛放点着的香料,香烟通过炉盖上山峰中隐藏的小孔袅袅上升,弥漫开来,出香烟的小孔顺山而凿、而且直观上根本看不到,做工独到匠心。

错金工艺是我国古代在青铜器上做金银图案纹饰的方法,我国著名学者史树青在《文物》上发表了《我国古代金错工艺》,这种方法分为四个步骤,1作母范预刻凹槽,以便器铸成后,在凹槽内嵌金银;2錾槽;3镶嵌;4磨错,镶嵌完毕后,并不完整,必须用厝石磨平,使得金丝或者金片与铜器表面自然平滑,达到严丝合缝的地步。

01:05

此件博山炉营造的神奇海上仙境,是它最特别的地方,炉座涌起波浪,层层叠叠地围绕着中央,盖子就像是从大海中升起的一座仙山,在山谷间各种灵异生动的动物造型,比如猴子、兔子等,不仔细寻找还不一定能发现。这种香炉的创意是汉代有强烈的升仙信仰,与传说中的仙山有关。

战国时期的著作《列子》中的《汤问》篇提到了五座神山,分别是岱舆、员峤、方壶、瀛洲和蓬莱。前两座神山后来沉没了,只剩下方壶、瀛洲和蓬莱三座,被统称为博山。山上的景象仍然堪称奇观,比如“其山高下周旋三万里,其顶平处九千里”。让人羡慕的一点是,山上的树木结出的果实能令人“不老不死”。山上居住的人“皆仙圣之种,一日一夕飞相往来者,不可数焉”。而这些神山本身则在海波中漂浮,据说底下还有“巨鳌”驮着,使之不至于沉没。而以这些神山为原型制作的模型,自然就被称作博山炉了。

这些神山从古至今都是我们的美好想象,古代人用瀛洲、蓬莱命名了中国东部沿海的诸多岛屿,在山东淄博有一个以“博山”为名的地方。这些制造有着明确寄托的香炉,表达了人们对神山降临人间的渴望。

骑兽人物博山炉

河北博物院藏

出于窦绾墓中室,熏香用具。底盘内骑兽力士,一手顶住炉身,一手掐住海兽,非常具有张力,用时盘中注汤,模仿博山在海上仙境。炉盖分上下两层,上层铸出山峦和流云,山云间有虎熊出没,人兽搏斗和人驾牛车等场面。下层铸龙、虎、朱雀、骆驼及草木、云气等纹饰。用北方草原所出的骆驼替代玄武,这是很少见的例子,充分表明了中原汉文化和草原文化的融合。

“当户”铜灯

河北博物院藏

左手有射箭用的臂钩,身体着装也不似汉人,考古专家最后从灯盘壁刻有铭文:“御当户定(锭)一,第然于”作出判断,“御”:地位尊贵,“当户”系当时匈奴官吏的名称,例如飞将军李广在抗击匈奴、保家卫国的战斗中,曾俘获了一名身份为“当户”的匈奴官员,古代中国人有为纪念重大历史性意义事件、吉祥事物而给孩子命名的习俗,就给刚出生的长子取名为“当户”,其长子为李当户。“锭”同“灯”。“然千”为器物的编号。

为什么要制作这么一个灯呢?反映了当时汉统治者具有非常强烈的愿望使匈奴臣服。西汉前期,匈奴不断侵扰西汉北部边境,直到汉武帝时期,连续发动了十余次大规模抗击匈奴的战争,才彻底瓦解匈奴的军事力量,结束了西汉与匈奴之间长达百余年的武装冲突。在灯具上铸造半跪匈奴官吏擎灯的形象,正是汉与匈奴之间尖锐矛盾的真实写照。

铜羊形灯

河北博物院藏

汉代审美情趣之高,灯具造型非常丰富,除了中华第一灯,这件灯体卧羊,憨态可掬,刻画细腻逼真,灯盘设计巧妙,是将卧羊背部水平切割至颈部,然后将切割开的羊背翻转到羊的头顶上形成羊顶灯盘。羊身体的其余部分成为自然的灯座,考古发掘提取的物体也证实中空的腹腔作盛油器。该设计的巧妙之处是羊颈后有一活钮,臀上装小提钮,使用时将羊背向上掀开,平放于羊首顶部作为灯盘,灯盘设有小流嘴可放置灯捻,熄灯时,灯盘内的剩油可顺小流嘴倒入羊腹腔内,灯盘扣回羊背,恢复为卧羊状,设计者将实用性、艺术性和羊的美好寓意巧妙地融为一体,是一件珍贵的艺术珍品。

铜鎏金银蟠龙纹壶

高59.5厘米、腹径37厘米,重16.25公斤

颈部饰金银相间的三角纹带

这件铜壶整器为汉代铜壶的典型样式,造型优美,通体用鎏金、鎏银工艺装饰。壶的口部和圈足饰鎏银卷云纹带,腹部饰四条独首双身的金龙相互翻卷盘绕,并缀以金色卷云纹,盖面饰鎏金夔凤,盖缘饰鎏银卷云纹,卷云纽鎏银。所谓鎏金和鎏银,就是将金或银与水银合成金银汞剂,涂在铜器表面,然后加热使水银蒸发,金银就附着在器表现而不会脱落。纹饰金银相映,即使远望,也富丽堂皇,十分漂亮大气。 

在清理这件铜壶时,考古人员还发现壶的内壁也涂了一层朱漆,壶底还刻有铭文:“楚大官……并重二钧八斤十两……”等。专家们由铭文推测,此壶原为西汉分封的楚国“楚元王”刘交所有。在七国之乱时,壶被朝廷没收,后转赐给刘胜。这件硕大的铜壶也并非可供观赏的摆件,而是酒具。“大官”,即府里掌管膳食的官职。

“酒壶”被“事死如事生”的古人带进墓中,一点也不奇怪。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载:“胜为人乐酒好内”。刘胜是个爱好享乐的人,喜好酒色,去世以后,他和其妻窦绾墓中的随葬器达1万多件,藏品极其奢华。

在展厅中你还能见到行酒令用的骰子和钱,还有其他精美的酒具,可以想见刘胜夫妇平时的奢华享乐,酒宴宾客的场景。

错金银镶嵌铜骰,共18面,分别错处篆书或隶书“一”至“十六”

错金银镶嵌铜骰和行酒令钱文字同出,应为一套用具

错金银鸟撰文酒器

河北博物馆

展厅展出两件鸟撰文酒器,一件是国家博物馆所有,另外就是这一件,不同之处是这件双线勾勒,造型更精美,鸟撰文是楚国的文字,器物上的鸟撰文是一首汉代的酒歌,表达了为什么要喝酒,喝酒怎么好,上面有“充闰血肤,延寿却病”,是我国以酒为药、养生祛病食疗保健法的较早记录。顶部的气盖,分为三等分,十二字,正好四字一句,也进一步印证这首酒歌的韵律,从而让我们更加认知到中国汉字的双重属性,其一表达意思,其二装饰作用,兼具艺术和阅读功能。

双龙卷云纹谷纹璧

其高25.9厘米、壁外径13.4厘米

和田白玉琢制,两面琢刻谷纹,玉透雕双龙谷纹璧,璧上端饰透雕双龙卷云纹,双龙张口,相背昂首挺立于璧缘上,体态丰腴矫健,雕琢精致,纹饰流畅,为汉代玉璧中之珍品。

这种在玉璧的圆形轮廓外再附加纹饰的称为“出廓璧”。其上部夔龙雕饰的高度大于下部圆形璧的直径,完全突破了“璧圜象天”的成说。东汉时,出廓璧更加流行。

从其他出土资料来看,汉代玉龙造型均注重突出龙的神态和气势,特别是龙的身体上少见战国玉龙那种繁密的装饰。汉代玉龙经常出现在佩、璜、带勾、玉环和玉璧上,圆雕龙十分罕见。出廓玉璧上的镂孔透雕龙,是汉代玉龙艺术中的代表作。

玉龙常用粗细相间的线条勾勒而成,细线由于线条纤细,边沿隐约能见毛道,因而称其为“游丝毛雕”;粗线的特征十分明显,呈婉转柔和状。起刀和收刀处,斜刀骤然尖收,立体中间段刀槽宽阔,是典型的“汉八刀”工艺。从琢玉工艺上观察,推磨、打凹、镂孔、细刻,使龙的强劲的肌理与生动的形态,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

谷纹为玉器上的一种纹饰,《周礼·典瑞》有“子执谷壁,男执蒲璧”说法。目前所知玉器中最早的谷纹(云谷相杂纹),见于春秋晚期,玉器上刻谷纹在汉代以后就不多见了,宋代和清代仅少量制作,但是琢工不如战国和汉代。

玉人

玉人作古时王公凭几而坐的形象,底部阴刻铭文“维古玉人王公延十九年”10个字,少见的汉代玉雕艺术品。从铭文的内容考察,用作厌胜辟邪之物。唐代诗人元稹写“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元稹在诗中所说的“玉人”指诗人所爱慕的人,一直觉得“玉人”这个词很有想象力。在这,我们可以欣赏真正的“玉人”。

四种玉饰齐备的“玉具剑”

玉具剑是古代佩剑中最豪华高贵的一种装饰剑。由于材质不同,用于剑的铜铁材质大多均已锈蚀,唯存玉的部分仍光芒四射!其起源可以上溯至西周虢国墓出土的玉柄铁剑,到春秋晚期,墓葬中陆续有单一的剑饰器出土,如江苏六合程桥二号墓的剑首与剑格;山西金胜村赵卿墓出土的剑璏、剑珌。完整的剑首、剑格、剑璏、剑珌四种玉饰齐备的“玉具剑”,到西汉时期才流行。刘胜墓出土的这把铁剑,是我国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玉具剑”,四种玉饰齐备。

玉剑首

玉剑首位于剑柄的顶端,握手地方,有梯形、圆形。此为圆形,正面中央作一圆形突起,饰阴刻卷云纹,周围浮雕两只修长的螭虎。

玉剑璏(wèi)

玉剑(王彘)位于剑鞘上,作佩挂用的玉饰

玉剑珌

剑珌又叫剑摽(剑标),呈不规则梯形,两面浮雕5只活泼的螭虎,嬉戏于云海之中。东汉继承西汉的习俗,也使用玉具剑,但发掘出土的玉剑饰数量不多,说明在东汉时期玉具剑可能已不像西汉时期那样流行了。

铜朱雀衔环杯高11.2厘米河北博物院藏

造型非常精美的一件化妆器。造型新奇,朱雀衔环站立在兽背上,通体错金,镶嵌绿松石。朱雀呈展翅欲飞状,喙部衔一可以转动的玉环,颈、腹镶嵌绿松石。兽呈匍匐状,昂首张口,四足分踏于两高足杯的底座之上。

出土时杯内还有朱红色痕迹,推测为化妆品,所以它可能是王后美妆神器。

铜豹高3.5厘米、长5.9厘米河北博物院藏

豹身上的图案非常接近我们现在的审美,精美漂亮。汉代都是席地而坐,这样的铜豹是镇席用的。豹子看似小巧,实则体内灌铅,完全可以镇压席边,以防卷边。豹子的身躯用金银错出梅花斑纹,双眼鲜红,是镶嵌白玛瑙的粘合剂里面含有朱砂的原因。古代朱砂具有镇邪作用,一“镇”双意,整体豹子生动形象,精美稳重。

铜说唱俑镇

汉代席镇以鹿、虎、熊等动物造型居多,也有不少人物造型。人形青铜镇表现的是多位俳优艺人说唱的形象。

计时器铜漏壶是迄今出土的年代最早的一个古代天文学器物

满城汉墓中的文物还创造了多项全国之最:4枚金针、5枚银针、“医工盆”,以及小型银漏斗、铜药匙、药量、铜质外科手术刀等组成了迄今发掘出土的质地最好、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一整套西汉时期医疗器具。

金银医针

刘胜墓所出的医针是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金属医针、针灸

铜手术刀

柄弧曲似弓背,并镂雕各种纹饰,刀身逐渐减细,刃部微曲,应为当时使用的手术刀具

“医工”铜盆

青铜盆的口沿上刻了两个字:医工,我国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里就出现了“医工”一词,意思是“医生”。也就是说,这个盆是医生用的,是一件医疗器具。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自称”为医疗器具的物品。

铁铠甲复制品

河北博物院藏

虽然出土时已经铁锈腐烂,用仿制的金属甲片进行了复原。此铁铠甲也是迄今考古发掘中所见到的保存最完整的西汉铁甲,是汉代鱼鳞甲。铠甲是古代打仗时将士们穿在身上的防护装备,甲片由块炼铁加热锻打而成,为了提高延展性,还经过退火处理,硬度高又薄。铠甲的编法十分科学,甲身采用上下左右固定的编法,两个袖子和垂缘采用左右固定、上下活动的编法,活动时更加灵活自如、垂缘有两层包边,整件铠甲既实用又美观。

铜弩机

河北博物院藏

弩是在弓的基础上发明建造的,由弩臂、弩弓和弩机构成,弩臂前端安弓,后端装铜弩机。在弩臂和弩机的作用下,弓的张弦装箭和释弦放箭被分解为两个单独的动作,这样,无须在张弦的同时瞄准,命中率得以提高,而且射程也比弓远。

玻璃盘是迄今考古发现最早的国产玻璃器皿,采用铸造法生产,经过光谱定性分析,其中主要成分为硅和铅,并含有钠和钡,属于中国早期的铅钡玻璃。

书刀

因为古人在竹简上写字,写错字要用刀削修改,所以古代的读书人常常随身携带书刀和笔。此次展览就展出了刘胜和窦绾常用的“书刀”,书刀的环形把手是为了满足当时人们随身携带悬挂在腰上的需求。

镶玉鎏金铜铺首、鎏金龙形铜饰件、鎏金西汉浮雕兽纹白玉带钩外出酒壶乐器熊足铜鼎熊足铜鼎

满城汉墓的出土文物曾赴欧、亚、美等国和地区展出,受到了国内外高度赞誉。满城汉墓出土文物数量多,品级高,文物科技价值和工艺价值高,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社会财富的积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研究我国汉代冶炼、铸造、漆器、纺织等手工业和工艺美术发展情况的重要资料,现在不出国门我们就可以在国家博物馆一探究竟了。满城汉墓的珍贵出土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件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观之增加我们历史、文化及艺术素养,有时间的朋友不妨去看看吧。

参考文献:

[1]讲堂《满城汉墓专题讲座》

[2]王牌讲解员——满城汉墓系列。

[3]卢兆荫著《发现满城汉墓》。

[4]卢兆荫《收藏家》年3月刊《满城汉墓玉器与汉玉新风格》

[5]《中国古代玉器》倪婉

[6]国家博物馆《汉世雄风——满城汉墓考古发掘50周年特展》文物解说

鸣鹤书苑新媒体运营部

-END-

专注考古:荐展/快讯/学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