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晋时期大同是丝绸之路在中国东端最重要城

考古学界认为,魏晋南北朝时,平城大同,是丝绸之路在中国东端的最重要城市!上集,我们回顾了汉代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时,北魏又重新打通丝路。西域各国,频繁到魏都平城朝觐。并研讨平城从西亚引进的五色琉璃制作工艺。本集继续!

五、魏都平城丰富多彩的外来器物

大同工农路等地出土的文物,铭记着北魏平城,与古波斯萨珊王朝、古印度次大陆、龟兹等国频繁的使团交流和文化融合。

在平城遗址内,出土很多外来器物。如琉璃碗、鎏金高脚酒杯、波斯银盘、银质耳杯、波斯银币、镶宝石金戒指,以及各种中亚伎乐俑和牵骆驼的俑、丝绸之路东传乐器等。充分显示出,丝绸之路与平城的重要关系。

鎏金高脚酒杯,并不适合中国的黄酒,而是为葡萄酒所制。上面常有葡萄纹饰,或庆祝葡萄丰收时的舞蹈纹饰。

银碗、银盘等金银质器具,为西方所喜爱。其工艺图案,与汉魏以来的中国传统大相径庭,但与罗马风格非常接近。

大同御河东岸恒安街北魏墓,出土金耳坠一对。穿嵌有珍珠、绿松石、玛瑙珠、紫水晶、各色宝石等。工艺繁复,国内极为罕见。与阿富汗北部席巴尔甘地区出土的双龙守护国王耳坠,非常相似,极具中亚风格。

大同市博物馆展出的四狮环立石灯,其狮子造型,在印度桑奇塔附属建筑中,就有类似原形。

大同北魏墓葬出土金下颌托残件。在吉尔吉斯国家博物馆,藏有一件工艺非常接近的同形制金饰。这种工艺方法,在青铜器上很少见。

大同小站村,北魏封和突墓出土鎏金银盘,当属国内发现最重要的一件波斯萨珊金银器。画面表现猎捕野猪。猎者,为典型波斯贵族男子。深目高鼻,络腮长须。头戴半弧形冠,边饰联珠。冠后有萨珊式飘带。戴缨珞、耳饰、手镯。形象矫健,宛如古希腊运动员,明显受古希腊影响。在萨珊金银器中,极为少见。

在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雁北师院2号墓等,都出现过胡人手牵双峰陶骆驼,或单个陶骆驼的随葬品,但不在骆驼背上添加货架或囊袋。这是北魏早期,丝路胡人商队的主要特征。

在北魏文成帝太安四年解兴石堂壁画(现收藏于大同西京博物馆)中,发现箜篌演奏图。其意义在于,这是北魏考古中发现最早的丝路器物东传的证据。丝路文化,被提前到文成帝太安时期。

解兴石堂,左壁壁画,表现演奏阮和长箫。

解兴石堂,右壁壁画,图片较模糊。右侧浅红色短衣,双手端九弦箜篌演奏。左侧长袍,将五弦长琴(筝)放在双腿上弹奏。箜篌,经丝绸之路传来。长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两种乐器配合,从未见过。这个史料,独一无二。这件箜篌,是至今在北魏墓中所见时间最早的丝路乐器。再次证明,文成时期,丝路艺术与文化,大量流入平城。

六、魏都平城,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

北魏平城时期,来华胡人很多。带来域外的文化艺术和生活习俗,影响着平城人的生活。

从平城出土的胡俑、壁画及雕刻等分析,胡人有四种,一是胡僧,二是胡伎乐舞者,三是胡商,四是胡奴。还有入仕做官的。

《魏书》记载,安同,祖籍安息(今伊朗),粟特族。先祖安世高,原为安息国太子,修佛出家。东汉建和元年(年),到达洛阳。是最早来中国的西域僧人,佛经汉译的创始人,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同,追随道武帝拓跋珪,拥戴明元帝继位。太武帝即位后,册封高阳郡公。去世后,追封高阳王。

胡僧:《魏书志第二十释老十》记载,公元年,“太安初,有师子国胡沙门邪奢遗多、浮陀难提等五人,奉佛像三,到京都。皆云,备历西域诸国,见佛影迹及肉髻,外国诸王相承,咸遣工匠,摹写其容,莫能及难提所造者,去十余步,视之炳然,转近转微。又沙勒胡沙门,赴京师致佛钵并画像迹”。

西域诸国高僧,到平城,带来印度及西域佛教艺术的样式。云冈石窟第18窟,北壁主尊两侧十大弟子,有几尊为梵相胡貌。额头后倾,深目高鼻,颧骨突出,或笑容可掬,或略显沉思。

太武帝灭北凉后,从凉州迁到平城的,有汉人也有胡僧。文成帝复法后,师贤及主持开凿云冈石窟的昙曜,都是来自西域的高僧。魏都平城,活跃着很多域外僧人。

云冈石窟第6窟,中心塔柱四周,主佛龛周围,很多供养天和护法神。两两并肩人物中,一个高鼻深目、须发卷曲,另一为中原人。反映胡僧西来及平城的胡汉杂居。第6窟窟壁,上层立佛周围供养天中,常有耸发、圆睁眼的胡人。上层立佛侧面弟子,弯眉细目,嘴角上翘,但鼻子高,身着单侧翻领僧衣,明显为西域僧人。

胡伎乐舞者:琅琊王司马金龙墓,出土7件胡伎乐俑。头戴圆顶毡帽,高鼻深目,圆眼突出,身材高挑。两臂作弹拔乐器,或举手欢呼状。身着圆领缺骻长袍,足蹬长靴。

原雁北师院北魏墓群M2,出土胡人俑9件,表演令人叫绝的顶幢杂技。因角色不同,形体姿态和面部表情各异。均浓眉深目,鼻梁高挺。头戴黑色圆形小帽,身着圆领窄袖宽缘长袍,饰团花图案。胯下开衩,腰束带,足登黑靴。

大同轴承厂北魏遗址出土石雕方砚,砚面雕刻男子一腿屈膝抬起跳舞,旁一男子盘坐弹琵琶。

大同垃圾发电厂北魏壁画墓北壁,宴乐图右,杂耍乐舞图。一组胡人耍顶杆。旁一人弹琵琶,戴白色小帽。上身红色紧身袍衣,下身白色裤子和毡靴,西域人装扮。其外侧,一人吹横笛,也是胡人装扮。

云波里北魏壁画墓东壁,主人宴乐图。五位站立胡人乐伎,深目高鼻,蓄胡须。穿圆领竖条纹长袍,足蹬短靴。分别手持琵琶、横笛、排箫、细腰鼓和行鼓等五种乐器演奏。

胡商:司马金龙墓出土1位牵驼俑,3件骆驼、2件驮物马。牵驼俑,圆眼高鼻,头戴圆顶帽,帽缘饰毛穗。着窄袖及膝长袍,两侧开衩。下着裤,裤口束于长靴内,腰系红带。绘梯形鞍,鞍上驮袋。袋上用黑线,绘虎斑纹。袋顶部,塑一椭圆形装饰。

胡奴:胡奴驯狮,多雕刻于石灯灯柱底部。如安留庄北魏墓出土,灯柱镂空圆雕胡奴驯狮。三人二兽,相间排列。胡人做胡跪状。头戴尖顶或圆顶帽,身着交领窄袖上衣和裤。上举一手抚摸狮头,另一手叉腰。民间,也多见此题材灯型。

七、云冈石窟是佛教通过丝绸之路,直通平城最直接的历史鉴证!

在云冈石窟很多洞窟内,都雕刻有传自西方的乐器。觱篥、法螺、细腰鼓、曲项琵琶、长笛、箜篌、笙、箫、埙等几十种五花八门的东西方乐器,精细彩绘于云冈石窟的第12窟,即音乐窟中。这些丝路传来的乐器,在北魏墓葬绘画中,屡见不鲜。

世界文化遗产云冈石窟,位于大同城西,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个,石雕造像余尊。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从文成帝和平初(年)起,一直开凿,延续至公元年止。前后60多年。

《魏书·释老志》记载:“和平初,师贤卒。昙曜代之,更名沙门统。初,昙曜于复法之明年,自中山被命赴京,值帝出,见于路,御马前衔曜衣,时人以为马识善人,帝后奉以师礼。昙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州塞,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高僧昙曜,在文成帝拓跋濬要求下,选择秀美武州山,开凿雄伟的昙曜五窟。揭开石窟的开凿序幕。

昙曜五窟,即第16-20窟,象征北魏五位帝王。佛像高大,面相丰圆,高鼻深目,双肩齐挺,呈现劲健、浑厚、质朴的造像作风。其雕刻技艺,传承发展汉代优秀传统,吸收融合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精华,创造出独特的艺术风格。

之后,石窟雕凿,进入鼎盛。当时正值孝文帝时期,政治稳定,国家兴盛。以国力为保证,至孝文帝迁都前,皇家所有大窟大像均已完成,历时40余年。中期石窟,富丽堂皇。石窟艺术的中国化,在此阶段,起步并完成。

年,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石窟停止了大规模开凿。但凿窟造像之风,在中下阶层蔓延,凿出大量的中小洞窟。出现清新典雅的‘瘦骨清像’汉化艺术形象,成为北魏后期佛教造像的显著特点。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早期昙曜五窟,气势磅礴,西域情调浑厚、纯朴。中期石窟,精雕细琢,装饰华丽。晚期石窟,人像清瘦俊美,比例适中。为北方石窟艺术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其中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是当时流行佛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中,形象记录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进程。多种佛教造像艺术风格,被融汇贯通,前所未有。成为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在中国佛教石窟发展史上,承西启东,承上启下。

考古证实,当时,佛教的石窟雕凿技术,沿南亚→中亚→新疆→甘肃→平城的路线,逐渐传入中国。早期,北凉(甘肃)佛教兴盛。北魏征服北凉后,将很多僧侣、工匠,迁徙到平城。开始广泛吸收希腊、罗马、古印度、犍陀罗、波斯等艺术精华,逐渐中西合璧。

犍陀罗,在今阿富汗喀布尔、堪达哈尔以东,及印度西北边省。公元一世纪,成为古印度贵霜帝国的中心地区。随着大乘佛教兴起,佛像崇拜逐渐兴盛。以佛造像为代表的犍陀罗艺术,正式形成。

贵霜帝国的希腊人,皈依佛教后,发现佛陀与古希腊太阳神阿波罗,存在相似。就按照阿波罗形象,塑造佛陀:阿波罗式发型,静谧安详的笑容,及希腊长衫样的袈裟。初期佛陀雕像,以健美为特征。后期佛教雕塑,通过肉体的瘦弱,反衬精神的力与美。佛像雕刻,较多吸收希腊雕像和浮雕风格,写实风格很强。

犍陀罗佛像,用希腊艺术手法,诠释印度宗教思想。是印度宗教与古希腊、罗马雕刻艺术的产物。又称‘希腊式佛教艺术’。

云冈石窟主流的服饰样貌,为右肩半披式袈裟:内着僧服,外穿袈裟。袈裟右领襟,半披右肩后,沿右肘垂下,再沿腹部,披挂左肩。这种特点,在云冈石窟最普遍。

这种右肩半披式袈裟,最早发现于阿富汗哈达佛寺遗址出土的佛塑(约2-4世纪)。国内最早发现的是新疆库车的库木吐喇石窟(4世纪),及永靖炳灵寺石窟(5世纪初)。

最早在阿富汗时,袈裟雕刻,非常立体,高度写实,显示健陀罗或希腊化特征。向东方传播途中,线条处理越加薄弱,袈裟越来越平面化。到了云冈,已完全失去卷曲的美感。

云冈石窟早期造像中,从属风格的服饰样貌,为通肩式袈裟。也来源于健陀罗,是健陀罗雕塑中袈裟样式的主流。

公元二世纪,贵霜王朝迦腻色伽一世在位时,金币上铸刻佛像,是目前公认年代最早的佛像:着通肩大衣式袈裟,右手持无畏印。

体现为魏晋儒雅风格的通肩式袈裟,也称‘褒衣博带’式袈裟。

云冈第16窟高大主佛,右手施无畏印,胸前结带下垂。袈裟末端,搭在左前臂上。就像领口,系着领带,很有意思。

八、魏都平城:魏晋时期丝绸之路在中国东端的最重要城市

历史上,早就公认平城大同,是北魏早期丝绸之路在中国东端的最重要城市!异域胡商集聚,奇珍异宝云集,繁盛无双!

《汉书》中,记载诸国距中原距离,以长安为目的地。《后汉书》和《晋书》中,以洛阳为目的地。进入北朝,《魏书·西域传》和《北史·西域传》中,记述西域诸国,都记载与‘代’(即平城)的距离。几个主要西域国家的记载如下:

鄯善国(今新疆若羌附近):都扞泥城,古楼兰国也。去代七千六百里。

于阗国(今新疆和田附近):在且末西北,葱岭之北二百余里。东去鄯善千五百里,南去女国二千里,去朱俱婆千里,北去龟兹千四百里,去代九千八百里。

车师国(今新疆鄯善-吐鲁番):一名前部。其王居交河城。去代万五十里。

焉耆国(今新疆焉耆县境东):在车师南,都员渠城,白山南七十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二百里。

龟兹国(以新疆库车为中心,东起轮台,西至巴楚,北靠天山,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尉犁西北,白山之南一百七十里,都延城,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二百八十里。

乌孙国(今天山北麓):居赤谷城,在龟兹西北,去代一万八百里。

疏勒国(今新疆喀什地区):在姑默西,白山南百余里,汉时旧国也。去代一万一千二百五十里。

悉万斤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都悉万斤城,在迷密西,去代一万二千七百二十里。

洛那国(今乌兹别克斯坦纳曼干北卡桑赛):故大宛国也。都贵山城,在疏勒西北,去代万四千四百五十里。

粟特国(今塔吉克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在葱岭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居于大泽,在康居西北,去代一万六千里。

波斯国(萨珊王朝,领土包括今伊朗、阿富汗、伊拉克、叙利亚、高加索地区、中亚西南部、土耳其部分地区、阿拉伯半岛海岸部分地区、波斯湾地区、巴基斯坦西南部,控制范围延伸到印度):都宿利城,在忸密西,古条支国也。去代二万四千二百二十八里。

……

大月氏国(当时已迁徙到今乌兹别克斯坦与阿富汗交界地区):都卢监氏城,在弗敌沙西,去代一万四千五百里。北与蠕蠕接,数为所侵,遂西徙都薄罗城,去弗敌沙二千一百里。

安息国(帕提亚帝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在葱领西都蔚搜城。北与康居,西与波斯相接,在大月氏西北,去代二万一千五百里。

大秦国(古代罗马帝国):一名黎轩,都安都城。从条支西渡海曲一万里,去代三万九千四百里。

下集预告:《公元年北魏迁都平城大同成为北朝帝都》

《千古平城》剧组

原创撰稿:冯哲

责编:张旭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