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古需不需要想象力人民资讯

许宏(右一),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从事中国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考古学研究。面向公众的著作有《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东亚青铜潮》等。

主题:考古背后有故事——《发现与推理》读书分享会

时间:年5月7日晚7:00

嘉宾:许 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郑嘉励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于赓哲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主持:许 楠 单向街公益基金会理事长

主办:汉唐阳光

从历史中获取情感慰藉和人生经验

主持人:今天这场活动源于许宏老师的《发现与推理》。腰封上非常特别的“推荐者”名字叫嵌绿松石铜牌,是出土于二里头的一件重器,推荐语是“考古队长二十年亲历记及其他”,非常酷的一本书。今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开启对河南仰韶村遗址的发掘工作,由此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开端。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发展,尤其近几年来,考古成为越来越火热的一个话题。第一个问题想问三位老师,你们觉得人们为什么对距离那么遥远的事情充满了兴趣,并且热衷于探讨?

许宏:无论研究考古、历史——于赓哲老师是做文献史学的,我们没有特别“高大上”的动机,首先是要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每个个人,直到全人类,都会对自己的童年感兴趣。一个人如果不憨不傻,一定想了解“我”是怎么来的,小时候是怎么回事。这是非常朴素的情感,考古学首先要解决的是这样的问题。甚至可以说,中国考古学在一百年之前是显学,就是为了因应大众的需求,解决萦绕在中国人脑海中的问题——我是谁,我是怎么来的,中国是怎么来的。在文献解决不了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先哲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然后中国考古学应运而生,我们的学科在一百年前诞生了。

于赓哲:正如许宏老师说的,好奇心是人类进步的一个主要动力,没有好奇心就没有人类的现在。这个好奇心不仅有对未来的探索,还有对历史的探索。“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永远萦绕在每一个人的心头。为什么探索过去?其实就是探索我们历史、文化的底蕴,探索我们这个民族、国家,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思维模式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而且这个问题最终能够回答“哲学三大命题”的第三个命题——“我到哪里去”。对考古和历史的不懈追求,说白了就是人类对自己的一种关怀。

郑嘉励:我补充一点,喜欢听故事是人性中的一部分。故事,顾名思义,就是过去遥远的事物。人对故事的好奇心,除了知识性需求以外,更多的是因为故事里,蕴藏着人类过往的生活经验和人生经验。每个人都可以在故事里看到自己,甚至得到慰藉。故事里有知识、有趣味、有情感、有思想,每个人在里面各取所需。考古和历史,恐怕是故事的一个最大源头。把历史比成大江大河,爱好历史、研究历史的人就好比到大江大河边上饮水的小老鼠,不求把一江水喝干,感觉自己喝饱就够了。这是每个人从过去获得经验、获得慰藉的一种方式。人们对历史感兴趣,知识需求是一方面,情感慰藉和人生经验的获取是另一方面。

求真、存真的原则和“祛魅”的愿望

主持人:许老师之前的著作《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等,都是大众学术书籍,写的都是考古发掘和研究对象。《发现与推理》是许老师写的第一本考古发现背后的故事,为什么选择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学术史?

许宏:我以前的书都是正论性的,写我的研究对象,可是我对学术史特别感兴趣。也许是随着年龄增长,从以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hbyx/2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