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尹松鵬二里头遗址与夏桀末都河南城

北京较好的痤疮医院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210810/9295483.html

二里头遗址与夏桀末都河南城

尹松鵬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本文刊於《華夏考古》年第1期

摘要:

根据《逸周书?度邑》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夏朝在洛阳盆地有两处都城,一处是洛汭的斟鄩城,另一处伊汭北侧的河南城。斟鄩始建于夏朝早期,原是太康的都城。夏桀元年将都城从西河迁至斟鄩,十三年又迁都至河南城。二里头遗址位于古伊汭北侧,古洛水之阳,且在夏朝末期成为都城,位置和年代都与河南城相符合,可以确认二里头遗址不是斟鄩,而是河南城。

关键词:二里头;河南城;夏代;夏桀;斟鄩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盆地中部,古洛水之阳,古伊汭北侧,规模宏大,布局有序,有王都规格,主要年代在夏代中晚期至商代早期,对研究夏商史和都城规划史等很重要。关于其是夏商时期何城,学界已讨论数十年。最初发现者徐旭生认为可能是商汤都邑。[[1]]夏鼐[[2]]、方酉生[[3]]、殷玮璋[[4]]等学者认为可能是商汤西亳。[[5]]邹衡[[6]]、郑杰祥[[7]]认为二里头遗址属夏文化。年发现偃师商城,否定了二里头遗址是商汤西亳说。赵芝荃等很多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应是夏朝晚期都邑。[[8]]陈旭[[9]]、方酉生[[10]]、吴少珉、郭洪涛[[11]]等学者认为是夏都斟鄩。考古地层等表明二里头古城于夏朝末期已达到最大规模,废弃于商代早期,所以现在学界多认为其是夏朝晚期之都,但没有明确肯定是夏朝哪个都城。也有学者认为不是夏代都城,如陈民镇认为是夏代有洛氏之都。[[12]]笔者仔细分析相关文献记载,认为二里头遗址的位置、年代、规模、规格都与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夏桀末都河南城相符合。

一、二里头遗址的分期与都城建设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层共分为8期,第1、2期是仰韶文化晚期至龙山时代文化,第3期至第6期是二里头文化,第7、8期是二里岗文化。[[13]]其中的二里头文化层分为四期,共约年,年代在夏代中后期至商代早期。

根据最新的14C测年[[14]],二里头文化层第一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至前年,遗址面积约万平方米,为大型聚落时期,还没出现城邑。

第二期约为公元前至前年,面积约万平方米,遗址东南部稍高地带为贵族居住的院落区,其中5号基址为四进院落,面积大于平方米,每进都有主房,均为多室排房,都不是宮城宫殿风格,其中第3进排房共5室,东西长34.7米,南北宽6.59~7.4米,总面积约平方米;第4进排房共5室,东西长34.3、南北宽5.2米,总面积约平方米。[[15]]这一时期,二里头还没有发展出大型宫殿与宫城,应是地区性中心城邑。

第三期约为前至前年,在夏朝晚期,出现大量高规格礼器,城市布局有明确规划,有中轴线和棋盘式路网,出现大型宫殿和宫城城墙,宫殿建筑规模宏大,以宫城南大门中轴线上的1号宫殿基址规模最大。建筑风格与第二期相比有很大改变。宫城建筑叠压在第二期贵族院落区之上,两期地层之间有灰坑,表明两期之间有一段废用时期,而且地层关系显示,1号宫殿基址始建年代不早于第三期早段;2号宫殿基址的始建年代不早于第三期晚段。[[16]]因此,推断从第三期的后半段二里头才开始成为夏朝都城。

第四期约为公元前至前年,分布范围较第三期有所缩小,文化堆积较薄,遗存数量明显减少,出现衰退迹象[[17]],前期的宫殿基址多沿用到第四期末即废弃。第四期后半段的陶器有下七垣晚期文化、二里冈下层文化、岳石文化、东下冯文化类型,表明此时的二里头遭到外来入侵。[[18]]二里头四期和偃师商城一期的时间大致相当。第四期中后段已进入商朝早期。

综合来看,二里头的都城建设时期主要在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中后段,总共约有三十年。在第四期早段,至迟在第四期中段,已停止都城功能,沦为一般城邑,只沿用部分前期功能,如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都被沿用。几十年后,二里头城址即遭废弃。

二、夏都斟鄩的位置

斟鄩始建于夏朝早期,原是太康之都,太康失国时在洛汭附近建立新都,后被后羿占领,不久废弃。后至夏桀元年,将都城从西河迁至斟鄩。故《史记正义》曰:“汲冢古文云:太康居斟寻,羿亦居之,桀又居之。”[[19]]今本《竹书纪年》记:“帝癸,一名桀。元年壬辰,帝即位,居斟鄩。三年,筑倾宫,毁容台。畎夷入于岐以叛。”[[20]]

根据今本《竹书纪年》干支编年,夏桀元年壬辰是公元前年,合二里头文化第三期中段。本文之所以采用今本《竹书纪年》年代框架,是因为据笔者的研究,在今本《竹书纪年》周武王纪年上,《尚书》《逸周书》《国语》所记相关历日于年份、月份、日、干支、月朔、时节气侯皆与天文历日相合,今本《竹书纪年》公元前年克商是正确的。[[21]]从克商至周幽王十一年庚午岁(前)西周亡,西周积年总计年。经笔者检验各家商积年,商积年实为年。从周幽王十一年庚午岁(前)西周亡起倒数西周积年年,减去商周重合的克商年1年,加商年,已至公元前年癸亥岁,商朝起始年,即商汤灭夏第二年,与今本《竹书纪年》所记相合,可知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商汤、夏桀编年可信。

倾宫是桀妃妹喜所居之宫,当是非常宏伟奢华,在二里头遗址没有发现此类建筑。容台是行礼容之台,代指礼署,在二里头遗址第三期也没有发现故意毁弃的容台类建筑。斟鄩的建筑风格与二里头遗址似有不同。

关于斟鄩城的位置,《水经注》卷十五“洛水”云:

洛水又北径偃师城东,东北历鄩中,水南谓之南鄩,亦曰上鄩也。径訾城西,司马彪所谓訾聚也,而鄩水注之。水出北山鄩溪,其水南流,世谓之温泉水。水侧有僵人穴。穴中有僵尸。戴延之《从刘武王西征记》曰:有此尸,尸今犹在。夫物无不化之理,魄无不迁之道,而此尸无神识,事同木偶之状,喻其推移未若正形之速迁矣。鄩水又东南,于訾城西北东入洛水,故京相璠曰:“今巩洛渡北有鄩谷水,东入洛,谓之下鄩。”故有上鄩、下鄩之名,亦谓之北鄩,于是有南鄩、北鄩之称矣。又有鄩城,盖周大夫鄩肸之旧邑。洛水又东,径訾城北,又东,罗水注之。[[22]]

鄩水是洛水北侧支流,源出偃师东之北山,先南流,又东南流,至下鄩,又东流注于訾城西北侧之洛水。訾城,在洛水之南,坞罗河之西,今巩义市回郭镇小訾殿村。[[23]]罗水即今坞罗河,在洛水之南,訾城之东,由东南向西北流注于洛水。[[24]]

《逸周书·度邑》周武王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25]]夏都斟鄩在洛汭,洛水与黄河交汇地带。居阳指都城在洛水之阳。以此推之,斟鄩城在洛水之北,訾城西北,在今偃师市山化镇区域。

《乾隆河南府志·山川》记:“上鄩,今罗庄,以鄩肸子罗得名也。下鄩,今孙家湾即鄩湾。南北夹岸,实一地。今上鄩隶巩,下鄩隶偃师。”[[26]]”《民国巩县志·輿地·山川》引有此条,“孙湾”作“孙家湾”。[[27]]孙家湾又称鄩湾、鄩邑湾、鄩溪湾,在洛水北拐处,洛水之北,长十里,属偃师市山化镇,现分为三村,自西向东为台沟村、忠义村、寺沟村。罗庄,在孙家湾西南,洛水南,小訾殿西3千米,现属于巩义市回郭镇。

《括地志》云:“故寻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盖桀所居也。”[[28]]巩县老城在今巩义市东北站街镇老城村,以唐制一里合米计算,西南五十八里约折合今30.8千米,当在孙家湾附近,北至偃师市山化镇区域,南至巩义市回郭镇罗庄一带。郑慧生先生认为,斟鄩在偃师市山化镇孙家湾一带,周代鄩城当是洛水南之罗庄。[[29]]

周代鄩城与夏代斟鄩城都在鄩地,但未必同址。若周代的鄩城在今回郭镇罗庄,則是在洛水之南,而夏代之斟鄩当在洛水之阳,则应在今山化镇孙家湾一带。

图1:斟鄩、河南城、西亳与有洛氏

另,孙华认为斟鄩城在訾城东约1.5千米的稍柴遗址。[[30]]稍柴遗址位于洛水南岸稍柴村南,坞罗河东北侧,坞罗河与洛水交汇的台地上;遗址一、二、三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一、二、三期;四期相当于郑州二里冈上层文化。[[31]]稍柴遗址不合于《水经注》所记故鄩城在洛水之北,而且东北距巩县老城约19-21千米路程,短于《括地志》所记“故寻城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年代也比夏朝太康时期晚约年,当不是斟鄩城。

三、夏都河南城的位置与建设时间

《逸周书·度邑》周武王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其有夏之居”,若夏朝在洛阳盆地只有斟鄩一处都城,则不能说“自洛汭延于伊汭,居阳无固”,故必有迁都。而已知斟鄩當在洛汭,另一都城在伊汭(伊水与洛水交汇地带)附近,洛水之阳。然而,从西汉至今,学界似乎都没有探讨过夏朝在洛阳盆地有几处都城,也没有学者论及夏桀再次迁都,唯有今本《竹书纪年》有记载:

(帝癸)十三年,迁于河南。初作辇。十四年,扁帅师伐岷山(一作山民)。癸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后爱二人,女无子焉,斵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于倾宫,饰瑶台居之。[[32]]

《太平御览》卷八二《皇王部?帝桀》引《纪年》曰:“后桀命扁伐山民,山民女于桀二人,曰琬,曰琰。桀爱二人,女无子焉,斵其名于苕华之玉,苕是琬,华是琰,而弃其元妃于洛,曰妹喜。”[[33]]

《太平御览》所引《纪年》此条与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基本相同,可见今本《竹书纪年》所记可信。

依今本《竹书纪年》干支编年,夏桀十三年是公元前年,合二里头文化第三期(前-前)中段偏晚,与二里头成为都城的时间基本相合。河南一名有历史传承,作为国都、郡县置所所在地恒在偃师以西,涧水以东。如战国时涧水东岸的东周王城称河南城,西以汉魏洛阳故城为河南郡置。再以周武王所说的伊汭之阳作为限定,则夏代河南城必在偃师以西古伊汭北侧。而二里头遗址恰在古伊汭北侧,洛水之北,后因洛水改道,才处在洛水之南[[34]],西北距汉魏洛阳故城仅6千米,位置符合夏都河南城的特征。

《战国策·魏策》记吴起曰:“夫夏桀之国,左天门之阴,而右天谿之阳,庐睪在其北,伊洛出其南。有此险也,然为政不善,而汤伐之。”[[35]]》又《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吴起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36]]吴起所说的夏桀之都在洛阳盆地中部,南临伊水、洛水,近于伊阙,应指《竹书纪年》所说的河南城。而斟鄩处于洛汭,在洛阳盆地东北边缘,南临洛水而不临伊水,远离伊汭、伊阙,故不是吴起所说的夏桀之都。

河南城一带在洛阳盆地中部,北有邙山,南临古洛水、伊水,地域开阔,交通方便,适合建都。而斟鄩处在洛阳盆地的东北边缘,北临大山,南临洛水,地方较狭窄,不太适合作为王朝之都,太康时期也只是当作战争期间的临时都城。夏桀之所以从西河迁都斟鄩而非河南城,一是彰显祖先的功业,二是当时的河南城还不具备都城的基础设施和宫城建筑,甚至没有都城规划,所以先居于旧都斟鄩。

在夏桀元年迁都斟鄩不久当已开始按都城规格建设河南城,到夏桀三十一年商汤灭夏为止,河南城按都城规格建设的时间约有30年,这与二里头遗址第三期(前-前)中后段的建设情况相合。

由于二里头遗址的位置和年代符合夏桀末都河南城的特征,且几十年来在洛汭至伊汭之北没有发现新的夏代都城遗址,尤其是在偃师以西的古伊汭之北没有新发现,故可以确认仅有的二里头遗址就是夏桀末都河南城。

四、商朝早期河南城的存废

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前-前)上半段进入商朝早期,失去都城地位。但考古学划定的年代较粗略,不能给出准确时间。文献中只有今本《竹书纪年》有记载:

(帝癸)三十一年,商自陑征夏邑,克昆吾。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37]]

根据今本《竹书纪年》干支编年,夏桀三十一年商灭夏是公元前年。这个时间刚进入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前-前)。二者基本相合。

夏桀从夏都河南城逃至黄河以北的安邑。《尚书?汤誓序》曰:“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孔安国传:“桀都安邑。”[[38]]安邑只是夏桀临时避难处,不能称为桀都。孔安国不知有河南城,故以为夏桀末都在安邑。

陈民镇根据《墨子?非攻下》认为在商汤伐夏时夏桀之都完全毁于战火,而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早段没有遭到大规模毁坏,又沿用几十年,故推断二里头古城不是夏末都城。[[39]]然而经分析,在商汤攻打夏都河南城时,以及占领河南城之后,并没有大规模毁坏。《墨子?非攻下》记:

逮至乎夏王桀,天有诰命,日月不时,寒暑杂至,五谷焦死,鬼呼国,鹤鸣十夕余。天乃命汤于镳宫,用受夏之大命:“夏德大乱,予既卒其命于天矣。往而诛之,必使汝堪之。”汤焉敢奉率其众,是以乡有夏之境。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少少,有神来告曰:“夏德大乱,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予既受命于天,天命融隆火于夏之城间西北之隅。”汤奉桀众以克有夏,属诸侯于薄,荐章天命通于四方,而天下诸侯莫敢不宾服,则此汤之所以诛桀也。[[40]]

有夏之城即夏桀末都。天帝乃使阴暴毁有夏之城,不久,有神来告商汤,说天帝命火神祝融在有夏之城的西北隅生火。可见实际上只是桀都河南城西北角起火,并未毁坏全城。由《非攻下》不能否定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

另有《史记·殷本纪》云:“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于是诸侯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41]]夏社当在夏都河南城,夏灭后没有迁夏社,也可证河南城没有被大规模毁坏。

二里头遗址的祭祀区在宫城北约米,约东西长米,南北宽米左右,先后发现三座圆形夯土建筑遗迹,上面有呈圆圈状布列的圆形“黏土墩”遗迹,杜金鹏认为可能是祭祀天神的“天坛”,该基址建于三期而使用至四期;还发现长方形“墠”类建筑,可能是祭祀地祇的“地坛”;这个祭祀区可能是当时的祭祀场所“社”,2号宫殿等东路宫殿应该是“宗庙”。[[42]]祭祀区部分建筑和2号宫殿基址都使用到第四期末,即在商灭夏后还使用一段时间,这与《殷本纪》说商汤不迁夏社相合。

五、二里头遗址非有洛氏之都

在二里头遗址归属的诸说中,有洛氏之都说颇引人注意。有洛氏是夏代诸侯,在夏末被商汤灭国。根据有洛氏之名推测有洛氏居于洛水附近,故陈民镇推断二里头遗址是有洛氏之都。[[43]]但仔细考之,此说颇有不合之处。

《逸周书·史记》曰:“宫室破国。昔者有洛氏,宫室无常,池囿广大,工功日进,以后更前,民不得休,农失其时,饥馑无食,成商伐之,有洛以亡。”潘振曰:“有洛,近洛水也。”[[44]]

另据今本《竹书纪年》记:“(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斗。”[[45]]洛伯、河伯在夏代皆有其人,而非神名。又如今本《竹书纪年》记:“(帝泄)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师伐有易,杀其君绵臣。”[[46]]河伯之职类于今之河长。其封地在黄河沿岸某地。王震中认为应是在“安阳之北漳河附近的黄河地域”。[[47]]《龙鱼河图》说河伯是“华阴潼乡隄首人”。[[48]]河伯有沿河水运之便利,故可与近于黄河之有易氏战斗。洛伯用是有洛氏之君。有洛氏也当近于黄河,故与河伯冯夷有利益冲突。

有洛氏居洛水两岸,又近于黄河,当是在洛水入黄河处,在黄河南岸,今巩义市北部河洛镇一带,处在洛阳盆地入口,北与温国隔河相望。

今本《竹书纪年》记:“二十一年,商师征有洛,克之,遂征荆,荆降。二十二年,商侯履来朝命囚履于夏台。二十三年,释商侯履。诸侯遂宾于商。二十六年,商灭温。”[[49]]

夏桀二十一年商师灭有洛氏之时,距夏亡还有十年,可见有洛氏非夏桀。由商汤灭有洛氏次年被夏桀囚禁来看,当时小邦商的力量尚小,还达不到夏都所在的洛阳盆地,故也可断定有洛氏不在洛阳盆地。

夏桀囚禁商汤一年之后,误判小邦商还不足以威胁夏,于是将商汤释放。三年后,商灭温。温国是昆吾同姓,在今河南省北部温县,南与有洛氏隔黄河相邻。洛国与温国的地理位置对夏都的安全来说都很重要,故商汤先后灭之。

洛国是个小国,很难有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建造二里头这样的大城,也不会有二里头这样的帝都规格。综合各方面的证据可断定,二里头遗址不是有洛氏之都。

六、结语

在先秦文献中,夏朝在洛阳盆地只有两个都城,洛汭的斟鄩城与伊汭北侧的河南城,都在古洛水之阳。斟鄩作为夏桀之都只有13年,之后便迁都河南城。河南城以都城规格建设的时间约有30年,作为夏末都城只有19年,夏灭后便沦为一般城邑,几十年后便废弃。这可以解释二里头遗址在二里头文化第三、四期几十年内的兴起与衰落。多重证据表明二里头遗址是夏桀末都河南城。

[[1]]徐旭生.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考古,(11):.

[[2]]夏鼐.我国近五年来的考古新收获.考古,(10):.

[[3]]方酉生.论汤都西亳——兼论探索夏文化的问题.河南文博通讯,(1):6.

[[4]]殷玮璋.二里头文化探讨.考古.(1):4.

[[5]]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发掘简报.考古,(4):.

[[6]]邹衡.关于探索夏文化的途径.河南文博通讯,(1):34-35.

[[7]]郑杰祥.二里头文化商榷.河南文博通讯,(4):13.

[[8]]赵芝荃.论二里头遗址为夏代晚期都邑.华夏考古,(2):.

[[9]]陈旭.二里头遗址是商都还是夏都.中国先秦史学会编.夏史论丛.济南:齐鲁书社,:.

[[10]]方酉生.论二里头遗址的文化性质——兼论夏代国家的形成.华夏考古,(1):66.

[[11]]吴少珉,郭洪涛.二里头遗址即夏都斟??.洛阳大学学报,(1):10.

[[12]]陈民镇.“二里头商都说”的再检视.华夏考古,(2):63-72.

[[1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6.北京:文物出版社,:-.

[[14]]仇士华.14C测年与中国考古年代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河南偃师市二里头遗址宫殿区5号基址发掘简报.考古,(1):20-36.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6.北京:文物出版社,:-.

[[17]]方酉生.偃师二里头遗址第三期遗存与桀都斟鄩.考古,(2):.

[[18]]岳洪彬.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及相关遗存再认识.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编.21世纪中国考古学与世界考古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19]]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20]]范钦订.竹书纪年:卷上.明嘉靖中天一阁刻本:19a.

[[21]]尹松鹏.西周武王纪年上文献历日与天文历表出现完全合历.考古与文物,(3):31-37.

[[22]]陈桥驿.水经注校证.北京:中华书局,7:.

[[23]]赵清.偃师商城与桀都斟.于炳文主编.跋涉集: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七五届毕业生论文集.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4]]巩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巩县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93.

[[25]]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7:-.

[[26]]乾隆河南府志(一):卷十三.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南府县志辑(61).上海:上海书店,:.

[[27]]民国巩县志:卷二.中国地方志丛书?华北地方?第号.台北:成文出版社,:71.

[[28]]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29]]郑慧生.斟??在巩县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洛文化研究所编.洛汭与河图洛书.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30]]孙华.夏代都邑考.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79.

[[31]]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巩县稍柴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2):1,41-42.

[[32]]范钦订.竹书纪年:卷上.明嘉靖中天一阁刻本:19b.

[[33]]李昉.太平御览:卷八十二.北京:中华书局,:.

[[3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6.北京:文物出版社,:7.

[[35]]刘向集录,范祥雍笺证,范邦瑾协校.战国策笺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6:.

[[36]]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37]]范钦订.竹书纪年:卷上.明嘉靖中天一阁刻本:20a-20b.

[[38]]阮刻尚书注疏.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据上海图书馆藏清嘉庆刻本影印本:-.

[[39]]陈民镇.“二里头商都说”的再检视.华夏考古,(2):63-72.

[[40]]孙启治点校.墨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

[[41]]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

[[42]]杜金鹏.偃师二里头遗址祭祀遗存的发现与研究.中原文物,(4):56-70.

[[43]]陈民镇.“二里头商都说”的再检视.华夏考古,(2):63-72.

[[44]]黄怀信,张懋镕,田旭东.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7:-.

[[45]]范钦订.竹书纪年:卷上.明嘉靖中天一阁刻本:20a.

[[46]]范钦订.竹书纪年:卷上.明嘉靖中天一阁刻本:16a.

[[47]]王震中.商族的起源及其早期迁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学刊(第三集).北京:商务印书馆,4:

22.

[[48]]司马迁.史记:卷二十八.北京:中华书局,:.

[[49]]范钦订.竹书纪年:卷上.明嘉靖中天一阁刻本:15b.

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achildren.com/xgyy/6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