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位绿松石爱好者在社交平台上反映购买到假冒绿松石,遭遇不良商家的欺诈。同时,新闻媒体也频繁报道关于绿松石买卖纠纷引发的法律诉讼。基于此,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十种常用的绿松石鉴别方法,以帮助大家避免购买陷阱。
.目测法目测绿松石时,主要观察其颜色、瓷度和铁线特征。通常,瓷度较低的松石颜色较浅,干燥状态下呈现浅绿或浅蓝色;而中瓷以上的松石则可能呈现出中度的绿和蓝,高瓷的松石则可能呈现高绿或高蓝。在比较两个看似相似的料子时,更润透、光泽度更高的松石往往未经优化,因为人工难以制造出松石那种自然的通透感。此外,天然绿松石的铁线往往内凹,不够完美;而人工添加铁线的松石则铁线外凸,与天然特征不符。
2.手握法若松石的瓷度较低,其表面孔隙会吸收水分,导致在出汗时会有粘手的感觉,仿佛冬天用舌头舔冰块时的那种“粘”体验。然而,高瓷松石则不会出现此类现象。
3.浸水法对于瓷度不高的松石,若未经优化处理,当其蘸水后,短时间内便会显现出明显的水线,且蘸水处的颜色会显著加深。因此,这类松石在盘玩数月后,色泽便会有显著变化。但在盘玩过程中,需注意手部清洁,以避免脏物渗入。相比之下,细瓷胎型松石在水中浸泡十几分钟也会出现颜色略微加深的现象,但变化并不显著;而瓷釉型松石则更难变色。所以,这两种密度的松石在盘玩时,其色泽变化或包浆效果均不如高瓷松石明显。
4.硬度测试法高瓷松石的硬度通常略高于玻璃,因此,它可以轻松划动玻璃并留下明显的刻痕,而自身却不会受损。这一特性在辨别松石是否经过胶质处理时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来说,如果松石的颜色深且色泽优良,经过胶质处理后,划玻璃的痕迹会相对较浅并伴有残留;而颜色较浅的松石,在划动玻璃时则会留下痕迹和残留。
5.刀刮法当用小刀轻轻刮擦松石时,纯天然且具有瓷釉光泽的松石很难刮下任何物质,即使能刮下一些,也仅仅是石粉。然而,如果松石不具备纯天然的瓷釉光泽,那么刮擦时不仅可以轻易刮下物质,还可能伴有打卷现象。但请注意,这种方法通常并不推荐,以免对松石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6.火烧法与热针法这两种方法都是基于胶水在高温下会产生特定反应的原理。通过火烧松石,我们可以观察到,纯天然的松石不会散发出任何特殊气味(除非是土腥味),而非纯天然的松石则会释放出松香味,严重时甚至会有烧塑胶的臭味。相比之下,热针法的破坏性较小。
7.比价法根据当前市场状况,每公斤松石的价格约为元。在所有松石中,能挑选出的细瓷胎级和瓷釉级松石仅占约0%,而这些优质松石中,能够加工成成品的比例大约在50-60%。若需定制特定形状,则仅有20-30%的松石能够满足要求。经过这样一番计算,不难发现选购一颗优质的松石需要花费不菲的代价。即便降低标准,选择低密度的石膏型和类陶型松石制作雕件,其成品价格也需每克达到三位数。这是因为能用于制作雕件的原料大多经过精心挑选,属于净料。因此,若在市场上遇到声称其物件为纯天然、价格低廉且具有玻璃光泽的松石珠子,您需保持警惕。俗话说得好,“贪小便宜吃大亏”,对市场行情的不熟悉往往是上当受骗的关键原因。
8.氨水法氨水法主要用于鉴别经过染色的松石。通过用氨水轻轻擦拭松石表面,若出现褪色现象,则该松石很可能是假冒的绿松石;若不褪色,则至少可以判断该松石并非通过染色处理。
9.放大观察法通过专业的放大设备,我们可以观察到经过优化的松石孔隙中间存在的胶质填充。而对于吉尔森法合成的绿松石,放大后会在较浅的基地上发现蓝色微粒的分布。
0.紫光灯法紫光灯法是一种较为简便且广为人知的方法。通过使用nm的紫光手电筒照射松石,若观察到荧光现象,则可初步判断松石经过优化处理。若未观察到荧光,则需进一步采用其他方法进行确认。以上所述的十种方法,均为较为常规的松石鉴别手段,无需依赖专业设备或高深技术。愿这些方法能为各位松石爱好者提供实用的帮助。若发现任何疏漏或不当之处,敬请在留言区不吝指正。